實際上,作為有數千年曆史的傳統醫學,其中對人體生命、疾病發生的認識以及診治疾病的方法等,有許多是現代醫學尚未能解決或未認識到的,這就是其先進之處,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特別是中醫學,其中的寶藏之豐富是眾所公認的,如采取輕視的甚至全麵否認的態度,不僅不是實事求是的,而且也是相當有害的。況且西醫學對人體和生命的奧秘、對疾病的認識及其處理等方麵也是在不斷的發展完善之中,並不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在發揚中醫優勢方麵,應重視充分運用中醫的綜合治療手段。中醫的診治方法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內服藥物有丸、散、膏、丹等許多劑型外,還有各種穴位經絡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穴位注射、發泡、刮痧、穴位理療)、熏、洗、敷、蒸等。事實證明,盡管其中有些治法的機製目前尚不能很好地闡明,但其效果是很好的。對中醫學理論,目前有許多還不能得到很滿意的解釋,但不能認為西醫在目前能解釋的就是科學的,反之就是不科學的。我們也要看到,目前中醫界對綜合治療手段的運用尚不夠重視,治療手段越來越單調和局限了,特別在中醫醫療單位門診上,中醫醫師隻開處方,針灸醫師隻針灸,這顯然對於發揮中醫的優勢和提高療效是不利的。我們是否應該在培養中醫和中醫治療實踐中強調一下綜合治療方法的運用呢?
同時,要發揮中醫優勢,就必須重視中醫學的特點。作為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者,都不能把西醫藥學的一套東西原封不動地用於中醫藥學。如目前對中醫自製和使用丸、散、膏、丹等簡單的傳統劑型限製過死,小的中醫醫療單位和個體中醫師根本不允許自製簡單的丸、散、膏、丹,認為不符合藥品管理法。甚至許多國家、省部級的中醫藥研究課題,在進行臨床驗證時,自製的簡單中醫製劑也還要經過藥政部門的嚴格審批才能使用,使得許多課題研究無法進行下去。有人提出質疑,照此推理,是否中醫師所開的每張處方都要送到藥政部門去審查一下?或在每劑中藥的煎煮時都要有藥政部門去人監督?因為這也屬於藥品的製劑製作。既然自製湯劑不需要審查,為什麼製成了丸、散、膏、丹就要嚴格審查呢?類似這種不顧中醫藥學特點所作的一些規定,對於中醫學和中醫事業的發展恐怕是沒有好處的。
中醫學的優勢表現在很多方麵,中醫工作者要進一步重視發揚這種優勢,從而做到自信、自強,既不要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應該認識到中醫學是大有可為的。
3.大力發揚創新精神
中醫學的傳統內容固然是其主要的“根”,但要使中醫之樹茂盛,還必須有充分的營養。而營養的種類是多方麵的,其中最主要的營養應該是豐富的臨床實踐,同時也包括了數千年來積累起來的傳統文獻中所記載的理論和診治方法;此外,還應充分汲取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特別要重視結合現代醫學的發展成果,如我國醫學事業中出現的中西醫結合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在目前強調發揚創新精神的要求下,如何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這一老問題又提了出來。中醫學要發展,肯定離不開創新。中醫學的產生和發展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這是沒有疑義的。在中醫隊伍中,尋求創新的也是一個主流,問題是在於當前中醫學的發展方麵怎樣貫徹創新的精神。中醫學的創新途徑是很多的,有理論方麵的創新,有診治思維的創新,有具體治療方法的創新,也有方藥運用方麵的創新等,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中醫藥學的領域相當繁多,其發展的模式也是多樣化的。中醫學的發展還有必要重視對曆代文獻的整理和研究,還應對中醫學的理論進行係統的整理,更要對極其豐富的古今中醫診療經驗進行整理分析。因而,不能說哪些方麵的創新或哪種形式的創新是惟一的途徑。當然,提到中醫學的發展和創新就不能不提及中西醫結合的問題。應該說,中西醫結合對於中醫學的發展和創新是有促進作用的,我們應繼續提倡中醫學習西醫知識,也提倡有條件的西醫學習中醫。學習西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和發展中醫,當然也可以在一些方麵彌補中醫診治手段的不足。然而,不能認為中醫的發展和創新隻有中西醫結合一種形式,更不能簡單地用西醫來代替中醫,甚至把中醫的西醫化作為一個方向。任何一個中醫工作者都應該把研究和發展中醫學作為己任,至於少數中醫人員的完全西醫化,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一種個人行為,也是允許的,但這並不值得提倡,更不能作為中醫發展的方向。
至於中西醫結合從何處入手,這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應充分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進行嚐試。其中應注意的是盡量要從中醫的優勢和長處著手,選取突破口。但也不能認為西醫已解決的問題,中醫就不要搞了。因為中醫畢竟不能僅僅停留於對西醫的拾漏補缺,中醫學的自我定位也不能隻定在輔助和從屬地位上。中醫藥學有許多等待開發的領域和課題,每個人可結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針對臨床、教學、科研的需要選擇突破口。
綜上所述,中醫的發展與其“根”是否紮得深是密切相關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使這個根紮得更深一些,千萬不能做一些挖根的事。特別是對目前存在的否認中醫理論、忽視學習中醫學原著、有意無意地搞中醫的西醫化等傾向的危險性,應有清醒的認識。
(七)中醫藥對熱性病治療之思考
熱性病自古以來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一類重要疾病,雖然近幾十年來,疾病譜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熱性病的危害並不見得有所減少。幾千年以來,中醫藥學在與熱性病作鬥爭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到明清時代所形成的溫病學,都對熱性病的診治作了係統的整理,提出了一整套對熱性病進行辨證治療的理論,並有相當細致的診察方法和針對各種熱性病證的數以萬計的方劑。在當前,西醫學對各種急性發熱性疾病如急性傳染病等已有了相當先進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在抗生素、激素、輸液療法等廣泛運用之後,對這類疾病的治療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許多方麵顯示出優於中醫學的傳統方法。在這一形勢下,如何認識中醫藥學在治療熱性病方麵的作用和前景,是擺在中醫藥學界麵前的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