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診斷上,可從舌質變化上判別胃陰傷或腎陰傷。一般地說,在胃,舌質多紅或絳,質體未見枯萎;病已發展至腎陰耗傷,其舌質多呈紫暗、枯萎而幹。如葉天士所說:“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絳而不鮮,幹枯而萎者,腎陰涸也”。
另外,在驗齒方麵,胃腎在病理上有深淺輕重之分,如葉氏說:“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此中很有診斷價值。如牙齒光燥如石而有光澤者,屬於胃熱盛,隻需清胃熱,牙齒即可轉潤;若是牙齒色如枯骨,而無光澤者,屬腎液枯涸,病情深重,多為難治;再如病深熱甚動血時,齒齦上常見有結瓣,陽熱盛而滲血者,其色必紫,紫如幹漆樣;腎陰虛而虛火內炎,滲出之血,其血必黃,黃如醬瓣樣,此中亦有虛實可辨,治法各異,如因陽熱盛而動血結瓣者宜清泄胃熱為主,因於陰虛內熱而動血結瓣者當以填補腎陰為主。
齒縫流血之症,亦有屬胃屬腎之分。如齒縫流血,血色鮮紅而量較多,齒齦且腫痛,是為胃火衝激,病多屬胃熱實證;若齒縫流血,其血涓涓滲出而量少,齒齦無腫痛,患者麵部呈晦滯色,多為腎陰虧虛,虛火上炎,其病屬虛。其屬胃熱實證者,治以清法或瀉法為主兼以養陰;腎陰虛者,宜用鹹寒滋補腎陰法。
還需指出,熱邪傳陽明胃,可以在經,也可在腑。在經為無形熱熾,可以由胃及腎;在腑者為有形熱結,也可由胃及腎。有的醫家認為,胃為五髒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納,邪熱入胃則不複他傳。然證之臨床實際,並非如此。若是熱結陽明,已成腑實證者,如不及時通下,往往由胃及腎,耗傷腎陰,如吳鞠通所說:“溫邪久羈中焦,陽明陽土,未有不克少陰癸水者”。又說:“陽明大實不通,有消亡腎液之虞”。此即所謂“土燥水幹”之證。陽明腑實,腎陰又虧,其表現除腑實見證外,還有咽幹口燥唇裂、舌紅而幹甚或神倦欲眠等,當此之際,雖可用承氣之類急瀉存陰,以救少陰之消,然腎陰虧虛已極,若單憑攻下,已不足以救少陰之液,必須攻下與滋陰複合使用,一麵攻下存陰,一麵滋腎救液,方為善法。如因循遲疑,迨至腎液枯涸,多有難以挽回者。正如吳鞠通所說:“陽明太實者死”。因之不可拘於“陽明無死證”之說。
在熱病過程中,若胃熱亢熾,或久羈不解,往往有傷及腎陰之虞,尤其是素體腎陰虧虛者,病變更易傳至腎,此時多可在清瀉陽明之熱、滋養胃陰的同時,酌加鹹寒之品如生地、玄參、龜版之類以顧護腎液,此即葉天士所說的“先安未受邪之地”。
在濕熱性溫病中,病變重心在中焦脾胃,在濕熱化燥化火後,也可見陽明熱盛或胃陰耗傷之證。其後亦可深入下焦而耗及腎陰。另一方麵,由於濕為陰邪,同時也可耗傷陽氣,或因濫用苦寒等,亦可造成脾胃陽氣不足,甚至出現寒濕之象,治療當從溫化入手,脾胃陽虛就進一步發展而出現脾腎陽虛,治法上除了顧護脾胃之陽外,還須顧護腎之陽氣。
總之,在熱病中胃與腎的關係具有由胃及腎、從輕至重、自淺入深的病變特點,了解此病理變化的重要規律,對指導熱病的臨床診治,有重要的意義。
(三)肝病證治綜談
肝為五髒之一,肝病的範圍很廣,除了本髒的病變外,還有髒與髒、髒與腑相互影響而產生的各種病變,更有因原為肝病而導致其他各種病變如積聚、臌脹、水腫等。肝病是臨床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
髒腑的病變,多因生理失常而產生病理變化。要探討肝病的證治,首先要回顧和認識一下肝的生理功能。
1.肝的生理功能
肝位於脅部,它的生理功能概括起來是主疏泄、藏血、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
(1)主藏血肝
藏血,是指肝髒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在休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就減少,多餘的血液則藏於肝;當勞動或工作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就增加,肝髒就排出儲藏的血液,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唐代王冰注《素問》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藏”。
如果肝髒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就會影響人體的正常功能而發生病變。如肝血不足,可見兩目昏花、筋肉拘攣及婦女經量少甚至閉經等;若肝氣橫逆,氣機紊亂,還可出現吐血、衄血及婦女血崩等。
(2)主疏泄疏
泄即疏通調暢的意思,表現在兩個方麵。
1)情誌方麵
“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暴怒傷肝”。肝氣疏泄功能正常,人才能氣血和平,心情舒暢;如果肝氣失於疏泄,氣機不調,就可以引起情誌方麵的異常變化。其變化主要表現在抑鬱和亢奮兩個方麵,如肝氣抑鬱,則見胸悶、鬱鬱不樂、疑慮等;如肝氣過於亢奮,則可見急躁、易怒、頭目昏眩等。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氣機的調暢,而氣與血關係至為密切,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故肝氣鬱結,氣不行血,則血流不暢,血液瘀結,可形成瘕痞塊等。
2)消化方麵
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的升降,還與膽汁的分泌有關。如果肝失疏泄,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和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不良的病變。因此,臨床上常見胃氣不降的噯氣(所謂肝胃不和證)與脾氣不升的腹瀉(所謂肝脾不和證)。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的功能,還表現在疏利三焦、通調水道方麵,如肝失疏泄,氣不調暢,便能影響三焦的通利,出現水液代謝障礙的水腫、腹水等病證。
(3)主筋,“其華在爪”《素問·痿論》說:“肝主身之筋膜”。肝之所以主筋,主要因為全身筋膜依賴肝血的滋養。因此,人體肢節的運動,雖是筋的作用,但與肝血的盛衰密切相關。若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即可出現手足震顫、肢麻、屈伸不利等;若熱傷津血,血不榮筋,可見抽搐、角弓反張等症狀。此統稱為“肝風”,即是《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爪為筋之餘”,肝血的盛衰,可以影響到爪甲的榮枯變化。若肝血虛,筋弱無力,爪甲每薄而軟。《素問·五髒生成篇》雲:“肝之餘筋也,其榮爪也”。
(4)開竅於目
五髒六腑的精氣,通過血脈的轉運,都上注於目;肝主藏血,肝的經絡又上連於目係,《靈樞·脈度》篇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所以肝的功能失常,常表現在目的病變上。如肝陰不足,則兩目幹澀;肝血不足,則夜盲或視物不清;肝經風熱,則目赤腫痛;肝火上炎,可見目赤生翳;肝陽上亢,則頭目眩暈;肝風內動,可見目斜視、上翻等。因此,“肝開竅於目”是通過臨床辨證所得出來的實踐理論。
2.肝病幾個主要證型的證治
(1)肝氣鬱結每由肝失疏泄、情誌抑鬱所致。
症見:脅肋脹痛,胸悶不舒,善太息,神情沉默,不欲飲食,或見口苦善嘔,頭目眩暈,脈弦,苔白滑,在婦女則有月經不調、痛經或經前乳房作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