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肝前型門脈高壓症(3 / 3)

另外還有一些全身性或局部性的因素,可以引起孤立性脾靜脈栓塞。腹部外科中如選擇性分流術(取手術)後,由於脾腎靜脈吻合口和遠端脾靜脈血栓形成,造成胃脾區的門靜脈高壓症和上消化道出血,需再行手術切除脾髒。

第三節 門靜脈高壓症與異位靜腺曲張

脈高壓症引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已為眾所周知,但也致罕見部位靜脈曲張,不僅可發生於臂腸道各部,也可發生於胃腸道之外,如腹膜、膽道係統、陰道、膀胱及腎盂、輸尿管等處,故亦稱異位靜脈曲張。若在門靜脈高壓症基礎上進行腹部或盆腔手術,則發生率更高。

一、病因與發病機製

根據異位靜脈曲張的部位不同,其發病原因與發病機製亦不盡相同。

1.十二指腸靜脈曲張。

2.膽管靜脈曲張。

以上二種情況因發病機製特殊、臨床表現不典型、外科處理複雜,單獨列出闡述。

3.胃孤立靜脈曲張。

4.空、回腸靜脈曲張本病發生與腹部手術關係密切,此與手術後形成黏連,側支循環形成有關。報道29例空、回腸靜脈曲張者中22例有手術史。

5.結腸靜脈曲張本病可發生於各段結腸,但大多發生於乙狀結腸和直腸,直腸靜脈曲張不僅發生於肛管處,且常見於直腸黏膜下,有時可見曲張靜脈向臀部、會陰及大腿內側延伸。引起本病原因較多,主要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

6.回腸和結腸造口處靜脈曲張本病發生多見於門靜脈高壓症患者,因行部分或全結腸切除術,回腸或結腸造口後,人為的將屬於門靜脈係的腸管和體靜脈係的腹壁縫合在一起,易引起門體間側支循環,在造口處黏膜下形成靜脈曲張。

7.腹壁、腹膜靜脈曲張本病發生與腹腔

8.內黏連有關。剖腹探查時常可發賽黏連的部位。

9.陰道、膀胱及腎盂、輸尿管靜脈曲張這些為極罕見的靜脈曲張,文獻報道僅數例。其發生主要與門靜脈高壓鬁有關,但手術史和術後瘢痕黏連,往往可將屬於門靜脈係的靜脈與腔靜脈係的靜脈溝通,即形成了這些部位靜脈曲張。

二、病理

本病可借助內鏡檢查對孤立性靜脈曲張、結騰靜脈曲張等外觀病變有所了解。通過內鏡檢查,將胃搌立性靜脈曲張的病變外觀概括為五種類型;①瘤樣和結節樣隆起。②螺旋形改變。③扭曲和部分結節樣改變。④樹枝狀。梳狀改變。直腸鏡檢查發現直腸靜脈曲張者靜脈曲張不僅發生於肛管處,且常見於直腸黏膜下。

三、臨床表現

本病除具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症狀外,其臨床表現與異位靜脈曲張部位不同有關,主要表現為消化道出血,胃孤立性靜脈曲張和十二指腸靜脈曲張患者常表現為嘔血、黑便等反複上消化道出血症狀;空、回腸靜脈曲張,結腸靜脈曲張者常表現為反複發生的黑便和便血,嚴重者出血量大可有休克征象,甚至死亡;回腸和結腸造口處靜脈曲張者,可在皮膚、黏膜連接處或問、結腸造口處反複出血及在造口處黏膜周邊有不連續的多發出血灶,經直接壓迫局部、縫紮均不能止血;腹膜靜脈曲張者,一旦靜脈破裂,可出現突然腹痛、腹脹、低血壓,嚴重時很快發生休克,甚至死亡;膽管靜脈曲張時可引起膽道梗阻,故常出現發熱、黃疸、腹痛,曲張靜脈破裂時則可引起消化道出血;陰道、膀胱及腎盂、輸尿管靜脈曲張者可出現陰道流血和血尿等。綜合文獻報道的111例異位靜脈曲張出血,除來自十二指腸28例外,空腸及回腸29例,結腸24例,直勝14例,回腸或結膳造瘺44例,腹膜腔28016例,膽總管及膽囊3例,陰道2例,膀胱1例。這些異位曲張靜脈出血,有的部位表淺,容易辨別,有的部位隱匿,可造成診斷上的困難。

四、實驗室檢查

本病除有肝硬化的生化異常改變外,常有血紅蛋白偏低,大便隱血試驗陽性等。

五、診斷與鑒別診斷

凡有門靜脈高壓症患者出現反複消化道出血,不能單純以食管下端及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解釋者,應考慮異位靜脈曲張診斷的可能,本病可鍇X線、纖維肉鐮和核素檢查證實,血管造影對本病確診有特殊價值。胃孤立性靜脈曲張時X線及內鏡顯示息肉樣充盈缺損,星狀胃黏膜皺壁、瘤樣和結節樣隆起,常易與胃內新生物相混淆,故先作動脈造影或經脾-門靜餘造影明確診斷;十二指腸靜脈曲張酵,X線檢查常可誤診為單發或多發性十二指腸息肉、球部潰瘍、炎症及良性腫瘤結腸脈曲張應與結腸腫瘤、異物、痔瘡鑒別。

六、防治

本病主要為門靜脈高壓症所致,故應積極治療原發肝病,降柢門靜脈壓力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章節若內科保守療法不佳時,應根據血管造影發現曲張部位的不同,進行門-體靜脈分流,並進行局部靜脈結紮、切除、壓迫、硬化劑注射、冷凍等治療。

七、預後

本病預後取決於是否能確切做出診斷,若能采取血管造影,明確異位靜脈曲張部位,進行局部結紮、切除、壓迫或門體靜脈分流手術等則預後尚樂觀。反之,患者將因診斷不明,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另外應引起注意的是本病常易與消化道腫瘤相混淆,作局部活檢時需防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