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夫妻倆的真情(1 / 1)

阿麗亞·艾伯都拉

是安拉把潘曉波送到我們這裏!王燕娜給毛蘭江捐腎,潘曉波夫婦給我們送來了他們的心!

烏魯木齊市雅瑪裏克山居民區的少數民族居民常常尊敬地提起一位漢族同誌的名字,他就是從2007年10月開始一直照顧居住在雅瑪裏克山的居民吐汗老人和她3個外孫的潘曉波。

2007年9月,在烏魯木齊市月明樓批發市場做生意的潘曉波從《都市消費晨報》上看到一則報道,說吐汗老人的女兒和女婿先後去世,給老人留下了3個幼小的孩子,生活非常困難。

看到報道後,潘曉波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太太,他們倆的心同時被深深的擔憂籠罩,一時難以平靜。第二天他們一起去烏市沙依巴克區雅瑪裏克山街道辦事處,打聽吐汗老人的情況。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給潘曉波和他的愛人介紹了吐汗老人一家艱辛的生活狀況,並把夫妻倆帶到了吐汗老人的家裏。

吐汗老人的家是一間10平方米的小房子,屋裏漆黑而又潮濕,房子的一邊有一個爐子和一口很大的水缸,另一邊是一個大土炕,土炕上鋪著一張很舊的氈子,吐汗老人和她的3個外孫圍坐在火爐邊。看到這個場麵潘曉波的愛人含著眼淚對潘曉波說:“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

“當時我也很難過,從那天起,我和愛人決定每個月給吐汗老人200元生活費,這個決定我們一直堅持到現在。”潘曉波後來回憶說。

1977年,吐汗老人的丈夫去世了。1983年,她在一位老鄉的說服下帶著3個女兒從喀什地區疏勒縣來到了烏魯木齊,當時大女兒14歲,小女兒才8歲,因貧窮她沒能讓孩子們上學。後來大女兒嫁到塔城,二女兒嫁給了烏魯木齊的一位打饢師傅,小女兒在別人家看孩子。比較起來二女兒的生活條件較好,夫妻倆感情也很好,但二女兒生孩子的時候不幸發生意外過早去世了。當吐汗還沒從失去心愛女兒的悲痛中解脫出來時,28天後二女婿又因為心髒病突發也去世了。他們的孩子、吐汗老人的外孫當時大的隻有6歲,最小的還沒滿月,他們都留給了吐汗老人。

在撫養這些孩子的過程中,吐汗老人吃了不少苦,雖然年紀一大把了,但每年她都出去打工,拾棉花、撿蘋果、收葡萄,所有能賺錢的活兒她都幹,小女兒負責在家帶孩子。後來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齡,小女兒用在飯館打工賺來的錢供他們上學,雖然此時小女兒年齡也不小了,但因為母親上了年紀,姐姐的孩子又都小,所以她一直都沒有嫁人。

吐汗老人含著眼淚對記者說:“是安拉把潘曉波送到我們這裏!王燕娜給毛蘭江捐腎,潘曉波夫婦給我們送來了他們的心!兩年來他們每個月給我們200元生活費,每逢節假日他們給我們買衣裳、送來水果、小吃看望我們,有時,周五還把小的兩個外孫接到自己家裏給他們洗澡、洗衣服,跟自己的兩個女兒一起玩兩天後,星期天晚上再送回來。潘曉波的夫人有時還特地來要把我帶到她家給我洗澡,因為不好意思我就沒有答應。潘曉波的夫人出差的時候特地給我打電話問拿到了這個月的生活費沒有。有時,潘曉波親自把生活費送過來,忙的時候我大外孫去拿。以前,房子連窗戶都沒有,現在裝了窗戶後房子裏亮堂堂的,可以看電視了,在電視上每次看到像潘曉波一樣善良的人幫助像我這樣的貧困者的時候,我就感動得流淚,在居委會的關心和潘曉波夫婦的幫助下,我的3個外孫都上學了。”

我們正聊天的時候,吐汗老人的鄰居進來了,他說:“這對漢族夫妻非常善良,非常有愛心!每逢節日他們都買很多東西來看望我們這位大姐!把她的外孫當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兩年如一日地照顧他們,每次夫妻倆來的時候院子裏別的孩子們都興奮地通知他們,說他們的爸爸媽媽來了!去年,烏魯木齊‘1·2’德彙火災發生時,吐汗姐姐的外孫們擔心‘爸爸’的店著火,著急地跳了起來。潘曉波夫婦兩人不僅改善了吐汗老人的生活條件,還資助她的外孫們上學,寒假期間還給在烏市第五中學上學的大外孫提供了上漢語提高班的機會;暑假,還給他找工作讓他勤工儉學減輕家裏的負擔。”

麵對這一切,潘曉波卻很低調,他說:“一個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力所能及地幫助他,而且我們夫妻倆對新疆情有獨鍾,我愛人很小的時候就來到新疆,是在這裏長大的,我來新疆也有一段時間了。去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新疆各族人民全力以赴獻出了自己的愛心,我們夫妻倆幫助吐汗老人是應該的,我們會幫助老人的3個外孫直到大學畢業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