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草原保爾”崔誌永(1 / 1)

樊琴

他為了給廣大牧民服務,付出了自己的健康,最終雙目失明,被牧民們稱為“草原保爾”。

崔誌永是青格裏草原上牧民敬仰的獸醫,他為了給廣大牧民服務,付出了自己的健康,最終雙目失明,被牧民們稱為“草原保爾”。

1956年,崔誌永畢業於河南百泉農業專科學校,剛想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卻在第二年就被打成右派分子。1959年,他來到新疆邊遠的青河縣薩爾托海公社當社員。不久,公社副書記切裏亞孜發現他學有專長,便在牧民大會上當眾鼓勵他:“我們草原上缺少獸醫啊,年輕人,好好幹吧!”熾熱的話語燃起了崔誌永的熱情,他立即著手創辦了公社獸醫站。

地處阿勒泰山麓的青河縣,平均海拔2600米,年無霜期不足百天,冬季長達6個月之久,且多暴風雪,自然條件十分艱苦,可崔誌永從不在乎。他潛心學習哈薩克族語言,常年跟著畜群輾轉,北到阿勒泰山腹地塔吾羌岸冰峰,南到吉木薩爾縣的將軍戈壁、野馬川,一年搬家數十次,跋涉上千公裏。白天他給牲畜看病,晚上替牧民守夜,燃起篝火,敲盆呐喊,嚇跑狼和哈熊。

1968年5月13日清晨,牧業二隊的200餘匹馬,被突發的山洪圍困在烏倫古湖的湖心島上。其中70餘匹是出生不久的馬駒,它們怕水不敢過河,母馬護著馬駒也不肯離開。水勢迅速上漲,馬群危在旦夕,岸上的牧民們都急得團團轉。這時,崔誌永疾步跑來,他冒著刺骨嚴寒跳進融冰的激流裏遊向對岸。在慌亂的馬群中,他躍上一匹高大的黑馬,從有利的地形分批吆趕著馬駒終於渡過了河。可自此,他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

在長期的牧區生活中,崔誌永的生活方式已經完全牧民化了,他足蹬一雙高筒馬靴,頭戴一頂狐狸皮帽子,講一口流利的哈薩克語,常年以奶酪、奶茶為食。1967年,崔誌永結婚成家了。從此,在烏倫古河牧業二隊裏有了惟一的一戶漢族家庭。新婚不久,他和妻子便把氈房捆在駱駝背上,跟著牧民的畜群走向茫茫戈壁草原。

1963年春,崔誌永在給牧民的馬駒診病時,因母馬護駒,衝過來一蹄子踢到了他的右臂上,使他受傷。1977年春,他在給馬診病時,固定馬腿的繩子被掙斷,馬的後蹄子又踢到他的胸部,使他大口地吐血。最為嚴重的一次受傷是1969年8月22日,他為牧民的羊診病時,不慎被火嚴重燒傷麵部。後來他到廣州眼科醫院治療,才算保住了一雙眼睛,但因為這次的燒傷,他視神經萎縮而成為半盲人。

崔誌永已與哈薩克牧民、與阿勒泰草原結下了不解之緣。奴爾瑪阿帕(大娘)總像母親一樣地對待他,夏天及時給他縫補衣服,冬天又送來鬆軟暖和的皮衣褲。老人家說:“你就是我的巴郎(孩子)。”一次他在巡診途中突遇暴風雪,氣溫驟降至零下40多攝氏度,他又凍又餓,暈倒在黑石溝的雪窩裏。一對哈薩克牧民父子出獵時發現了他,他們將他攙扶到氈房裏,不停地用雪搓他的手腳和臉,直到兩個小時後他才恢複了知覺。

崔誌永牢記著哈薩克兄弟的救命之恩,憑著堅強的毅力,憑著對青河這片山水的熟稔以及坐騎騮駒馬的幫助,此後依然追趕畜群巡診。連路障都看不清的崔誌永,騎到馬上卻疾步如常,牧民無不為之歎服。在其後的漫長歲月裏,崔誌永克服種種困難,認真總結牧民的實踐經驗,發明和革新了20餘種治療牲畜常見病、多發病的方法,還總結出牲畜快速注射法,曾創造出一天為5430隻羊、1400頭牛注射的驚人紀錄。

1980年,崔誌永被調到縣獸醫站工作,同年又當選為縣政協委員。不少人勸他:“老崔,你是半瞎子,以後再不要下鄉啦。”當時以他的身體狀況,完全可以辦理退休手續,但是他說:“我是獸醫,我不能離開畜群,更不能忘掉哈薩克牧民的疾苦。當右派時,我幹;負了傷,我幹;現在為什麼不幹?”崔誌永一如既往,每年下鄉時間在10個月以上。

1986年4月的一天晚上,崔誌永剛入睡,牧民馬爾其拜和富特漢敲開他的房門,哭訴兩家的羊群發生傳染病的慘狀。崔誌永聞訊立即翻身上馬,夜色中踏雪奔跑40多公裏,連夜搶救病羊,並給健康的羊隻也做了預防措施,在風雪中連續苦幹了兩個晝夜。羊群終於保住了,馬爾其拜拍著他的肩膀連聲說:“加帕開西(能吃大苦的幹部)、加帕開西。”75歲的克裏木老人拉著他的手說:“老崔,你一身傷殘,還長年跟我們在畜群裏滾爬,是哈薩克的功臣,你死後就埋在這裏,讓我們子孫後代永遠記著你。”

到了1997年,崔誌永的眼睛已完全失明了,他不得不退休,告別了心愛的獸醫崗位。在家人的幫助下,他開起了一所獸醫門診,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藥費,為牧民提供免費獸醫藥谘詢。牧民們常常來到小店裏,有來谘詢的,有來拿藥的,還有的牧民幹脆將自家的牲畜牽到他的小診所前,他就憑著耳聽手摸治好了一個個牲畜的疑難雜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