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庫爾班·尼牙孜要在自己的家鄉建一所國語小學,讓農牧民的孩子接受最好的國語教育。
烏什縣依麻木鄉是一個有近3萬人口的貧困鄉,維吾爾族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過去,在當地人眼中,會講漢語的都是縣上、鄉裏的幹部。如今,這個鄉已有380多名小學生會用流利的漢語朗讀課文、背誦唐詩,有的還充當起了小翻譯。他們就是依麻木鄉國語小學的維吾爾族小學生。
依麻木鄉國語小學是一所民辦學校,創辦人是維吾爾族青年庫爾班·尼牙孜。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烏什縣依麻木鄉,發現不少少數民族家長都不願送孩子到學校讀書。在與農民的交談中他了解到,貧窮不是孩子進不了學堂的惟一原因,更重要的是家長覺得孩子在學校裏學不到他們想要的知識,比如一口流利的漢語。
“漢語是我國各民族共同使用的國語,不會國語就等於在語言交流上把自己的手腳捆住了。”庫爾班·尼牙孜暗下決心,要在自己的家鄉建一所國語小學,讓農牧民的孩子接受最好的國語教育。之所以取名“國語小學”,他認為任何民族的發展進步,都需要吸收和借鑒先進文化。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也要享受中華民族共有的文明成果。隻有語言通,才能感情通、心靈通。
庫爾班·尼亞孜投資辦國語學校的行動招來了一些非議,麵對這些非議和種種社會壓力,庫爾班·尼亞孜還是義無反顧。他認定自己幹的事業是有益的,是建設性的,並且他為辦學的事積極爭取縣上和鄉裏的幫助和支持。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縣委和鄉黨委的認同,鄉裏將臨街最好的一塊地皮劃撥給了他。2003年5月,庫爾班·尼牙孜說服了家人,毅然拿出家裏30餘萬元積蓄,投資興建了依麻木鄉國語學校。
學校剛剛開辦的時候,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更沒有人將孩子送到學校。庫爾班·尼牙孜就帶著一名漢語老師深入農戶家做動員,宣傳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他還對貧困家庭的孩子實行半價、免費等優惠政策,最後,許多家長都被他的執著所感動,總算有80多名學生報了名。
學生是招來了,但對於庫爾班和學校的老師們來說,怎樣才能讓這些孩子盡快適應新的環境、接受漢族老師、讓家長放心,這是學校剛開始工作時必須麵對的難題。讓庫爾班校長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來上學的第一天,家長都跟著學生進了教室,幾經勸說後,家長仍站在教室外看漢族老師如何教他們的孩子……一天、兩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後,家長放心了。第二個學期,報名的學生猛增到180多名,甚至縣城的10餘名孩子也來到這裏上學。
鄉裏孩子居住都比較分散,最遠的離學校有30多公裏。為了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創造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庫爾班采取了寄宿製的管理辦法,聘請8名漢族老師與孩子們同吃同住,不僅教孩子學習知識,還教如何做人,而且還從刷牙、洗澡、穿拖鞋等細節入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課程教學方麵,他們采取全程授課,老師每天用10多個小時與孩子們一起吃、住、玩,學歌曲、唐詩、快板。每年“六一”兒童節還組織孩子們扭秧歌,表演扇子舞、太極拳,尤其是唱京劇成了孩子們的絕活。用活潑多樣的方式讓孩子們感知漢文化,增強漢語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盡快使孩子們掌握了漢語日常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