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愛無疆(2 / 2)

1992年王作林刑滿出獄後,兩位老人又張羅著給他找工作,張羅著給他找媳婦。後來王作林夫婦雙雙從水泥廠下崗後,老兩口又東拚西湊了幾千元錢,買了一輛二手車,讓他們夫妻跑運輸。現在的王作林開起了旅社和飯店,生意紅紅火火。

阿尼帕的大女兒卡麗曼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說,他們幾個親生孩子當時特別不理解媽媽,家裏那麼窮,幹嘛還要再收養別人家的孩子呢?全家住在4間土房裏,十幾個孩子睡在一張墊著麥草、鋪著舊氈子的土炕上;衣服往往是老大穿完,經阿尼帕縫補之後,老二老三接著穿,直到穿破為止。阿尼帕最小的親生女兒到了上初中時還沒穿過一件新衣裳。

那時候,最讓媽媽發愁的是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問題。她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米多的大鐵鍋,但做一鍋飯一個人分不了一碗,鍋就見底了;打一坑饢,十幾個孩子圍在饢坑邊,熟一個吃一個。為了讓孩子們吃上飽飯,阿尼帕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換成可以吃的東西了。

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塊賣錢;還去幫助別人宰牛宰羊,為的是能得到一些牛羊的雜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經常在春天裏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撿麥子、拾土豆,用這些換麵粉、玉米麵給孩子們吃。

為了貼補家用,阿尼帕曾在縣食品廠找了一份工作——清洗羊肚和羊腸,每個月計件可以掙36元錢。這是個苦差事,每天早晨6點起床,做好孩子們的飯後,她就來到青格裏河畔,雙腳浸在冰冷的河水裏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阿尼帕夫婦倆省吃儉用,從牙縫裏省出錢來讓孩子們去上學讀書,家裏用不起電燈,阿尼帕就找來破棉絮搓成條,放在羊油碗裏照明,讓孩子們學習。她的19個孩子沒有一個因家裏窮而輟學。

阿尼帕收養的孩子們回憶起童年的生活時,感觸最多的不是苦難和憂愁,而是幸福和快樂。王淑珍說,阿尼帕媽媽家雖然窮,但很溫暖,家裏的笑聲比別人家都要多。

性格開朗、樂觀、善於持家的阿尼帕,沒有被生活的重擔壓垮,始終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她相信,孩子們終會長大成人,日子會好起來的。

阿尼帕的一生溫暖和影響著她的子女們,也感動著青河縣16個民族的幾萬名群眾。她的漢族鄰居田玉英說:阿尼帕是全縣最幸福的人,她的孩子和孩子們的孩子都特別孝順。2008年,阿尼帕的老伴去世,孩子們都回來了,180多口人。特別是她收養的孩子,像親生的孩子一樣親,他們剛進縣城就哭著朝家裏奔去……

阿尼帕的親兒子阿奔是一個鄉的武裝部部長,1999年在幫助牧民修建暖圈時被倒塌的牆砸倒,再沒能起來,留下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兒子在石河子上大學,女兒在阿勒泰衛生學校讀書,正是花錢的時候。生意剛有點起色的回族兄弟王作林,摟著兩個可憐的孩子說:“有你們四爸在,你們就放心吧。”從此,王作林每月給兩個孩子寄去生活費,並把每年的學費早早給孩子們準備好,他還經常打電話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

阿尼帕的大女兒卡麗曼正在資助一個牧區的女學生,而她與丈夫的收入每月加起來剛過2000元。

從小吃阿尼帕的奶長大的侄女熱孜萬古麗是青河縣希望小學的教師。她資助了3個貧困學生,她說:“從我姑媽身上我們學會了愛,學會了幫助更困難的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阿尼帕夫婦天天在家看電視,他們從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給了災區。阿尼帕找到縣上民政部門的領導說:“我們現在的生活不知比過去好了多少倍,我願意再收養10個孤兒。”

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縣有10多個家庭向民政部門提出收養地震孤兒。牧民們還紛紛到縣城捐款,在這個貧困縣,各族人民向地震災區捐款130多萬元。

阿尼帕的家是一個溫暖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一個幸福的大家庭,家裏的孩子們總是愛唱一首哈薩克民歌《母親》:“我在很遠的地方想著您,不管是在天涯海角,忘不了啊我的母親……”

這歌聲深情悠遠,在縣城的上空飄蕩、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