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是孔子的弟子(1 / 3)

艾貝保·熱合曼

一個來自邊遠省份的維吾爾族青年,因為求學千裏迢迢地來到了孔子的故裏——曲阜。

在人們的意識中,很難將一個維吾爾同胞與孔子故裏曲阜聯係在一起。可我不僅諳熟曲阜的蒼鬆古柏、亭台樓榭,而且對它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每每念及於此,不由思緒萬千、心存感慨。

25年前,我作為一名莘莘學子在這裏寒窗苦讀;25年後我兩鬢霜雪,又來此故地重遊。

曲阜,史稱東方聖城。當時的我,一個來自邊遠省份的維吾爾族青年,因為求學千裏迢迢地來到了孔子的故裏——曲阜。當我真實置身於孔子故裏時,就被一種濃鬱的尊孔氛圍所籠罩,從講台上的白發教授,到曲阜城的少小孩童,隻要提及孔子,景仰之情溢於言表,皆是動情、自豪。“萬世師表,千古奉祀!”不管是誰,到最後都會如此評價,足見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多麼崇高的位置。

按慣例,每到一個新地方,一般都要去名勝故地,在曲阜,首選就是“三孔”——孔府、孔廟、孔陵。事也湊巧,第一次去孔府正趕上我校一位老師帶著學生正在那裏進行實地教學。那位老師頭發有些稀疏、帶著明顯的當地口音,他娓娓動聽、如數家珍的精彩講解,讓我久旱逢甘雨、他鄉遇知己一般地迷上了孔子,忘記了自我。我從來沒見過這麼有學問的老師,一不拿講稿,二不看參考書,仿佛就是古代過來的人,對曆史爛熟於心,對孔子透徹到底。說到一個典故,好像是他的親身經曆,每一個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甚至連當時刮沒刮風、下沒下雨,誰戴什麼帽子、誰穿什麼鞋子都描述得真真切切。更讓我驚奇的是,不管走到哪一個石碑跟前,無論碑大碑小,字多字少,他根本不看碑文,皆能出口成章,一字不落。而且在講解的同時,他始終宣揚自己的一些獨到見解。他認為: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思想,傳統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位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駱教授,專事研究孔子。以後隻要學院有他的講座,我都會積極參加,認真聽講。“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愛、仁德這個儒家思想的核心深深地打動了我,也最終直接影響到我後來的進步和發展。如果說我今天家庭和睦、事業有成,和儒家文化思想的教育不無關係。

曲阜因孕育出一代聖人而獨享盛譽,曆2000年之久而不衰;曲阜師範學院由曲阜而得名,自然光芒四射、靈氣橫溢。它50年來秉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古訓,以紮實的文化功底、以培養高尚品德的宗旨和從先師那裏學來的“不降其誌,不辱其身”的精神,造就了數以萬計的棟梁之才。

正是因為聖人遺風猶存,這裏學風嚴謹。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光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茫,光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懈怠。所以,我們這些學子們像海綿吸水一樣,把學習和思考當作人生最大的樂趣,如饑似渴、鍥而不舍。課堂上,每個同學始終是一副專注的神情;寢室裏,為了一個問題,彼此可以一直爭論到熄燈。即便是在餐廳排隊打飯的間隙,很多同學也不忘翻開手中的一本書,口中念念有詞。

說到爭論,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因為是在孔子故裏,爭論的焦點大都圍繞儒家文化展開。在教室相對平和一些,而回到宿舍就異常激烈。尤其是在儒的解釋上,那更是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其中以外號“老學究”和“孔子通”的爭論最有意思。老學究認為儒學分“君子儒”和“小人儒”,要當就當君子儒,千萬不能當小人儒,因為君子儒可以成就大業,而小人儒地位低下、目光短淺。“孔子通”反駁說:“沒有小,哪來大?孔子當年首開私學,對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予施教,所以才有今天讓萬代景仰的輝煌大業。你呀,真正是‘朽木不可雕也’……”這樣的唇槍舌劍經常引來觀戰者的一片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