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職通知

王學禮

廠技術科長的椅子長期空著,洪書記一直在物色合意的人選。新的時期要打出新局麵,技術科是個關鍵部門,對此洪書記非常明白,他知道,這科長人選可不能馬虎。

洪書記沒有忘記:三十年來,他提拔過三位技術科長——幸虧還都帶個“副”,否則……

一九五七年,他提拔了一位半大老漢,鬼知道怎麼會成為右派,為這他作過不少檢討。

一九六○年,他提拔了一位中年工程師,哪知道竟有個海外關係沒有查明,為這他差點說不清楚。

一九六五年,他提拔了一名青年“土專家”,怎料“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險些被“土專家”斷了性命。

所以,自恢複書記職位後,他一直將技術科長的位置空在那裏。如今迫於改革形勢,他得費這番腦筋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物色後,三位科長候選人擠進了洪書記的腦海中:口頭指派的技術科臨時負責人張工程師,金工車間的三把手王技術員,鍛壓車間的李副主任。

這三位雖都是洪書記再三思慮,謹慎而小心地從全廠三四十名工程技術人員選出來的,然而各自都還存在缺點。盡管洪書記也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可是——既然洪擇尤是個當了三十年之久的老書記,且又嚴肅而善於思考,他當然明白:含金量百分之九十九總比百分之九十八價值高些。既然如此,要求科長身上的不足之處盡可能少一些不是更好嗎?

這些日子來,洪書記已三次將三位候選人集到辦公室,讓他們談論廠子的改革。

每當三位候選人在一起,張工程師一談起來就收不攏嘴;王技術員一談起來就激動不已;李副主任則尊敬地盯著洪書記,一聲不響,隻在問到頭上時,才謙虛地笑著說一句:“怕是書記您早有定奪。”

探討中,張工程師總是忘不了揶揄地提醒王技術員:“幸虧你名列第三位,隻想著把利潤搞到一個數額就行了,太小家子氣!”

王技術員也不甘願示弱,反唇相譏道:“小家子總比有家而長期兩地分居,無家而在農村強無窮大倍!”

這似乎成了王技術員手中的一顆超級原子彈,張工程師一聽就閉了嘴,頂多支吾一句說:“我相信組織上遲早會解決的。”

洪書記於是哈哈大笑。

而李副主任則依舊謙恭地盯著書記,一聲不響。

其實,洪書記隻不過是故作姿態,裝出與己無關的樣子笑笑而已。心裏頭,他哪裏還能夠笑得起來?王技術員的話中之話他是非常明白的。

張工程師既有資曆又有經驗,但家在農村有拖累,尤其是責任製實行後。其實,按政策張工程師的家屬問題早該解決了,可是,進城後隨之而來的住房問題又怎麼辦呢?所以,還不如讓他先委屈著。洪書記想。

王技術員業務精,能唬住人,威信和組織能力都可以,但是有個海外關係,若是在菲律賓的倒吃香了,偏偏呆在“敵對”國家,而且至今還沒有打算從那裏遷走。“真他娘!”洪書記想。

李副主任技術平平,但舅舅是頂頭上司——大廳長。

這就不能不使洪書記翻來覆去地仔細思謀了,哪些因素更重要!

為簡便起見,洪書記將張工程師的家在農村有拖累、王技術員的海外關係與李副主任的技術平平放在一組,等量齊觀。不過,洪擇尤既然是個嚴肅而又善於思考的黨委書記,他曉得:拖累和技術與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努力有直接關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努力,總是能夠解決的。相比之下,隻要兩國不和解,有海外關係就顯得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