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2 / 3)

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⑵修建運河

隋煬帝下令調征河南、淮北諸郡人民百多萬人開鑿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穀、洛兩條河水入黃河,又自板渚(在虎牢之東)引黃河水經滎澤入汴水,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水,直達淮河。他還征發淮南民工十多萬人開邗溝,自山陽至楊子入長江,渠寬四十步,兩旁皆築工整平坦的禦道,夾種楊柳。從長安到江都,修建離宮四十多座。接著,他派人到江南造龍舟和雜船數萬艘。而後,楊廣又下命開永濟渠、江南河,後統名為隋朝大運河。

隋煬帝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秋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紹興,全長兩千多公裏,是古代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隋文帝曾於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裏,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大業四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以供遼東之需。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代江蘇鎮江)到達會稽(現代浙江紹興)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代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裏。隋朝大運河以會稽、洛陽、涿郡為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連接起來。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汴河)、永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斷流。元、明、清時期,朝廷再修大運河的時候,將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紹,不再繞道洛陽。[9]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製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會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2700公裏,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曆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經元朝取直疏浚,全長1794公裏,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京紹大運河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了900多公裏的航程。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⑴南北統一

西元589年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陳國雖不是什麼大國,也絕對不弱。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室全部叛變“大者有眾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心血攏絡人心,緩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占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為忠於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隋煬帝兩平江南,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公元600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隋書》讚曰:“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⑵暢通絲路

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穀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穀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曆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隻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為誇耀國家富強,

隋煬帝畫像(9張)

每年正月當少數民族和外國首領、商人聚集洛陽時,命人在洛陽端門外大街上盛陳百戲散樂,戲場綿亙八裏,動用歌伎近三萬人,樂聲傳數十裏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煬帝就下令盛飾市容,裝璜店肆,房簷一律,珍貨充積,連賣菜的都要墊以龍須席。當這些商人從酒店飯館前經過時,都要請他們就坐用餐。並說:“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值)。”還將市上樹木纏以絲織品做裝飾。有些胡商說:“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5]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唐太宗也感慨的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

在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張掖和西域商人進行貿易的,隋朝由黃門侍郎裴矩負責具體事務。隋煬帝主要是用金錢來引誘西域的商人來朝貿易,還命令西域商人所經過的地方郡縣要殷勤招待,這根本不是平等的貿易,而是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但隋煬帝為了開發經營西域,還是派兵做了一些統一工作。如打敗了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一大障礙。擊敗吐穀渾,將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了和西域的暢通。

大業六年(610年)的正月,隋煬帝在洛陽用大演百戲來招待西域商人,前後達一個月之久。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隋煬帝用巨額國財賺取虛有的名聲,用錢引誘西域各國商人和使者來朝賀,麵子賺足了。其實,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朝貢貿易,小國來朝拜,我得到高高在上的榮譽,然後給你豐厚的金銀珠寶賞賜。

大業元年(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裏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

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穀渾。開拓疆域數千裏,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裏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並實行郡縣製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