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流求傳》載:公元607年、610年,隋煬帝曾兩次派人到當時稱為“流求”的台灣島。第二次率兵萬餘人,從廣東潮州起航,經一個多月的航行,到達流求時,流求人以為是大型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這是中國軍隊第二次來到台灣。
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台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台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棱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台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台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隻是陳棱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台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棱街”,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係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台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5]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於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和朝鮮北部。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古稱遼東,很早即入中國版圖,後被高句麗占據。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又攻隋的遼西。隋文帝派大軍三十萬攻高句麗,後因士卒多病,高麗亦遣使謝罪,遂罷兵。隋煬帝即位後,又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麗。征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隋軍雖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大業九年(613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隋煬帝倉皇撤軍。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隋煬帝因國內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而不敢久戰,高麗也疲於戰爭而遣使請降,隋煬帝就此撤軍。
進攻高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征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了隋末民變。
即使隋朝在滅亡前,周遍各國也是尊服大隋王朝的。《隋書》記載道:“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範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
⑶征高句麗
楊廣於大業八年(612年)征集三十萬軍隊攻打高句麗(不包括後勤100多萬民力),幾乎動用了舉國之力,募集的軍隊被集中在涿郡(位於今北京通州)。據《隋書》記載,此次募集耗時數年,規模前所未有。據《三國史記》的記錄是此次出動了三十萬的作戰部隊。負責後勤和運輸的人員還要多於這個數字。整個軍隊的總數說法不一,估計在100萬上下。大業八年(612年),隋的大軍開始出發。由於人數巨大,全部部隊用了40天才出發完畢。行進的部隊排成的隊綿延400公裏。
598年的戰爭,高句麗得到一些緩衝地域。由於這些地域不適於和隋這麼大規模的軍隊進行麵對麵的交鋒,高句麗嬰陽王將軍隊撤到遼水一帶。天時地利,那年,遼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開始解凍了。當隋煬帝到達的時候,遼河水已全部融化。隋煬帝毫不氣餒,下令在遼河上修建了3座橋梁。不過隋煬帝所修的橋還沒修到對岸,高句麗就對隋軍發動了進攻,並有效地擊退了隋煬帝的第一次進攻。不過最終將橋修好,隋軍過橋包圍了遼東城。
開戰前,楊廣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煬帝,這就延誤了軍情。高句麗的軍隊也因此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就這樣5個月過去了,楊廣沒拿下遼東城。於是,楊廣感到需要改變策略。
隋煬帝的新戰略是在同高句麗在遼東周旋的同時,派海陸軍攻打高句麗的首都平壤。30多萬陸軍和20萬海軍構成的先遣隊就這樣出發了。
隋的海軍先於陸軍到達了大同江。發現隋的陸軍沒有到達,嬰陽王派出了一小批軍隊與入侵的隋朝軍隊交戰。簡短的交鋒後,高句麗的軍隊假裝被擊敗並向城裏撤退。隋朝軍隊將領以為立功的大好時機已到來,帶領10萬軍隊開始攻平壤。
當隋朝軍隊來到平壤的外圍城堡時,發現大門敞開,牆上也無人把守。進入城堡後,發現地上放著錢財和武器。為了謹慎起見,隋朝軍隊將領下令禁止掠奪。當隋朝軍隊來到一個寺廟後,遭到了高句麗軍隊的伏擊。不過高句麗的軍隊並沒有取勝,然後就撤逃了。這次隋朝軍隊將領真的以為高句麗不行了,於是開始掠奪外圍城堡。
正當隋朝軍隊掠奪之時,一支由幾千人組成的高句麗先遣部隊對隋朝軍隊進行了伏擊。毫無防備的隋朝軍隊一時慌了手腳,不知所措,並開始向海邊撤退。據說10萬隋朝軍隊僅有幾千人成功退出。第一次單獨行動失敗後,隋朝軍隊的將領決定還是等隋朝部隊的陸軍到達後再圍攻平壤。
然而,隋煬帝派出的陸軍在路上也出了問題。在隋國內行軍,隋軍後勤很有保障。但一旦進入高句麗的國土,隋朝軍隊的後勤供應就會遭到高句麗的伏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煬帝下令每個士兵都要自己攜帶食物。不過這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負擔。許多士兵為了減負,扔下所帶的食物。等隋朝軍隊到達鴨綠江後,物資已嚴重缺乏。
在鴨綠江和平壤之間有一條青川江,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遊修築堤壩蓄水。當隋朝軍隊到達清川江時,江水很淺。於是隋朝軍隊便涉水過江。正當隋朝軍隊過江之時,乙支文德下令開閘放水。數千隋朝軍隊被淹死。乙支文德隨後率領高句麗軍隊向入侵的隋朝軍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據說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有2700人返回。
文化
藏書事業
隋煬帝執政期間,藏書事業十分發達。他令秘書省官員,凡秘閣所藏之書,均抄寫50副本。皇室藏書樓為“修文殿”,藏有完備而無重複的正禦本圖書,皆裝飾華麗,寶軸錦標。將抄寫的副本圖書,連同西京“嘉則殿”之藏,共達37萬卷。史稱“曆代之書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在東都洛陽“觀文殿”內東西廂建書屋14間,“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書庫內,每三間開方戶,垂錦幔,上有二飛仙,戶外地中有自動開啟裝置。皇帝入庫,有宮人執香爐前行,按動機關則飛仙下收幔而上,戶扉及櫥扉皆自動開啟,離開後則自動關閉。藏書分為三等:上品為紅琉璃軸,中品為琉璃軸,下品為漆軸。在東京“觀文殿”後另建二台:東為“妙楷台”,藏古法書真跡;西為“寶跡台”,藏名畫古物。又將佛、道經卷專藏於內道場。又令秘書監柳顧言等人對藏書進行校勘整理,得正禦書37000卷,納於東都“修文殿”。[10]此間,以柳顧言主修有《隋大業正禦書目錄》,已佚。[11]
開創科舉
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煬帝即位,複興教誘。”楊廣恢複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奉命視察各州的專使除了其他任務外,還要發現有模範行為、文才出眾和學有專長的人,經過考察,再把他們送往京師。“煬帝即位,複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征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隋書》《北史》記載,遠近儒生紛紛前來,並被組織起來互相辯論學術問題。一名高級官員給他們排列名次,上報隋帝。因此許多寒士得以重振門庭;典籍研究盛極一時,南北的傳統兼容並包。古代的典籍都被注疏。
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