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河就是如今的卡普阿斯河,是婆羅洲最大的一流河流。而坤河三角洲,是坤河通往大海的三支直流之間的平原地區。吳孟奇帶領軍隊,三日後就越過了橫在坤甸與蘇丹國間的萬那河,進入了坤河水係覆蓋的地區。
這裏是漢人與當地回教徒混居的地方,雙方都有很多村落聚集於此。吳孟奇的軍隊進入這個地區後,就開始掃蕩著這裏的回教徒村落。而當地的漢人知道這是蘭芳軍隊後,便積極配合,除了供應了部分糧草外,還為蘭芳的軍隊指明了道路,甚至有些人還加入了其中。在這些人的帶領下,短短十數人,蘭芳的軍隊就橫掃了三角洲地區的回教徒。
而此時,三發蘇丹國也已經調集了國內的軍隊,而如今雙方隔著坤河的支流對峙著。吳孟奇的麾下如今已經聚集了五千人人眾,而隔河的回教徒卻有萬人之多。
雙方如今都十分謹慎,誰也不願意先出手露出破綻。
吳孟奇在河岸邊,觀察了之後,就回到軍帳中。此時軍帳中坤甸城的諸位統兵將領還有江戍城、劉司言都在這裏等著。同時,他也見到許久未見的李澤,如今他統領著自己的部署,趕來坤甸參與此戰。而應宜春則留守於舊都,防備著北方的回教徒。
“我剛剛去河邊看過了,對岸的回教徒不少,諸位覺得該如何應對?”
聽了吳孟奇的話,江戍城首先開口道:“我是不讚成和蘇丹開戰的,這裏原本就是他們的土地,老總長在此建國,是在蘇丹的允許下的。如今我們貿然攻擊他們,於情於理皆不合。依我所見,不如派個使者,與對方講和方為上策。”
聽了他的話,吳孟奇皺起了眉頭:“其他人呢?”
“總長,副總長所言確是事實。”劉司言說完,話鋒一轉,“可副總長卻忘記了,那些進入坤甸城的回教徒,是他們首先攻擊了我們。而且我們是在蘇丹拒絕了我們的合理要求後,才進入此地的。而且大家都知道,回教徒和我們毗鄰而居,可他們不是一個好鄰居。生活在蘭芳的漢人,這些年可沒少和他們打仗。因此我是讚成總長這次對回教徒加以教訓的,也好讓他們知道漢人的厲害。”
“好,說的好。”在他說完後,吳孟奇大聲道,“如今,我們雙方已經擺開架勢了,此戰在所難免。諸君就不要再說退兵的事情了,如今隻可談論如何擊敗敵人。”
江戍城一聽,歎了口氣不再言語了。
“總長,以在下所見,此時雙方隔江對峙,哪一方也不敢輕易渡河。而這裏是回教徒的土地,我軍作客與此,因此我認為我軍不應太過深入敵境。”李澤說完,指著地圖道,“我的意見是,我方可先朝後暫退,誘使回教徒渡河,然後我軍在平原與之決戰。總長,我軍強於火器,平原決戰有利於我們軍陣布展。而且他們背有大河,我們可以畢其功於一役,一戰全殲敵軍。”
吳孟奇聽了,沒表態繼續問道:“你們其他人的意見呢?”
孔泰寧隨後說道:“總長,李副將所言甚是有理。此地多密林,若是回教徒撤入密林,我方追則無路,戰則有危。故李將軍誘敵深入之計確實是一條妙計,望總長予以采納。”
“還有人有意見嗎?”
“我等皆讚同李副將所言,請總長決斷。”
見眾人意見一致,吳孟奇思索了一下問道:“劉先生,如今可有戴燕國的消息?”
“總長,據派去戴燕國使者回報,戴燕王後已經同意了我們的部署。隻是如今戴燕軍隊和我軍之間隔著蘇丹國的領地,無法聯係。”劉司言回答到,“不過,我已經派人乘船去了戴燕,想來很快就能聯係到他們。”
吳孟奇聽完,起身道:“好,此戰就用李澤之策。明日全軍後撤三十裏,另外劉先生,你以我的名義書信一封,送去對岸。信中可以這樣說,我欲與蘇丹會獵於坤河以西,今退兵三十裏,若他不敢應戰,就速速退去,免得我等手中沾染無辜之人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