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園家疊山磊石的特殊藝術稟賦和藝術技巧,主要表現在他觀察、發現、選擇、提煉山石之美的特殊審美眼光和見識上。在一般人視為平常的石頭上,造園家可能發現了美,並且經過他的藝術處理成為精美的園林作品。差不多與李漁同時的造園家張南垣曾這樣自述道:“……惟夫平岡小阪,陵阜陂阤,版築之功,可計日以就。然後錯之以石,棋置其間,繚以短垣,翳以密筱,若似乎奇峰絕嶂,累累乎牆外而人或見之也。其石脈所奔注,伏而起,突而怒,為獅蹲,為獸攫,口鼻含呀,牙錯距躍,決林莽,犯軒楹而不去,若似乎處大山之麓,截溪斷穀,私此數石者為吾有也。”最近,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介紹了北京曲藝團的一位老藝術家蔡建國用卵石作畫的高超技藝。普通的卵石,在一般人那裏,被視為死的石頭,棄之不顧;但在他的眼裏,卻都一個個煥發出了生命,或是白發長髯的老壽星,或是含情脈脈的妙齡女郎,或是一隻溫順的老山羊,或是一隻凶猛的雄師……總之,他在似乎沒有生命的石頭上發現了生命,在似乎沒有美的地方發現了美,創造了美。
《大山》《小山》
李漁認為,園林之中的大山之美,猶如唐宋八大家之文,全以氣魄勝人。這種氣魄來自何處?一方麵,來自作者胸臆之博大、精神之宏闊,這是根底;另方麵,來自構思之圓通雄渾,表現出一種大家氣度,這是理路。而小山,則要講究“透、漏、瘦”,講究玲瓏剔透,講究空靈、怪奇。
一般地說,大山宜總覽、遠觀,而不宜細察、近觀。譬如“名家墨跡,懸在中堂,隔尋丈而觀之,不知何者為山、何者為水、何處是亭台樹木,即字之筆畫杳不能辨,而隻覽全幅規模,便足令人稱許。何也?氣魄勝人,而全體章法之不謬也”;而小山,則可在近處賞玩,細處品味。
陳從周先生在《續說園》中談到山石時,說“石無定形,山有定法。所謂定法,脈絡氣勢之謂,與畫理一也”。此處所謂“氣勢”,近於李漁所謂“氣魄”;若論大山,其“氣勢”則要大,也即李漁所謂“氣魄勝人”;而小山,則須巧智,須“透、漏、瘦”,須情趣盎然。陳先生在比較“黃石山”與“湖石山”時說:“黃石山要渾厚中見空靈,湖山石要空靈中寓渾厚。簡言之,黃山石失之少變化,湖山石失之太瑣碎。”由二者特點看,黃石山宜於疊大山,湖山石宜於疊小山。陳先生在比較明代假山與清代假山時說,明代假山特點在“厚重”,清代同光時期假山則趨“纖弱”。那麼,可以說前者通常即是大山的特點,而後者通常則是小山的特點。
《石壁》三款
石壁之妙,妙在其“勢”挺然直上,有如勁竹孤桐,其體嶙峋,仰觀如削,造成萬丈懸岩之勢。石壁給人造成“窮崖絕壑”的這種審美感受,是一種崇高感,給人提氣,激發人的昂揚的意誌。一般園林多是優美,一有陡立如削的石壁,則多了一種審美品位,形成審美的多樣化形態。
園林山石的審美形態,確實最是多樣化的。除了優美與崇高之外,還有醜。石,常常是愈醜愈美,醜得美。陳從周先生《續說園》一文說:“清龔自珍品人用‘清醜’一辭,移以品石極善。”最近到桂林七星岩參觀奇石展覽,我真驚奇大自然怎麼會創造出那麼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如獸,如鳥,如樹,如雲,如少女,如老翁,如獅吼,如牛飲……特別令人開心的是各種各樣醜陋無比的醜石,它們醜得有個性,醜得不合邏輯,然而醜極則美極,個個都可謂石中之極品。
石頭還有一種品性,即與人的平易親近的關係。星空、皓月、白雲、長虹,也很美,但總覺離人太遠。而石,則可與人親密無間。譬如李漁在“石洞”款中談到,假山無論大小,其中皆可作洞。假如洞與居室相連,再有涓滴之聲從上而下,真有如身居幽穀者。而且石不必定作假山。李漁在“零星小石”中說:“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時時坐臥其旁,即可慰泉石膏肓之癖。”庭院之中,石頭也親切可人:平者可坐,斜者可倚,“使其肩背稍平,可置香爐茗具,則又可代幾案”。
《閑情偶寄·器玩·飲饌》
《器玩部·製度第一·箋簡》
《器玩部》專談日用器皿及玩好之物如幾案、椅杌、床帳、櫥櫃、箱籠、古董、爐瓶、屏軸、茶具、酒具碗碟、燈燭、箋簡等等的實用和審美問題。讀此部,有兩點感受頗深。一是李漁的平民意識。這裏所談之物,都是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日常用品,象床帳、桌椅、碗碟、燈燭之類,幾乎須臾不可稍離。然而,一般文人雅士是不肯談,也不屑於談的;談了,怕掉份兒。李漁則不然。他告訴你:茶壺之嘴宜直而酒壺之嘴曲直可以不論,因為酒無渣滓而茶葉有體,所以茶壺嘴直便於暢通。他告訴你:貯茗之瓶,隻宜用錫,因為用錫作瓶,氣味不泄。他告訴你:燈燭(當時主要用蠟燭或油燈)“多點不如勤剪”。他告訴你:櫥櫃,為了充分利用空間,須多設隔板,可以分層多放物品。他告訴你:幾案應設抽屜,各種雜物放入抽屜裏麵,桌麵可以保持清爽整潔。等等。這些,都會使你感到親切受用、平易近人。二是李漁的聰明巧智。在這些日常用品上,李漁時有發明創造。例如,他設計了一種“暖椅”,以供冬日天冷之用。說起來這種暖椅也不複雜,隻是椅子周圍做上木板,腳下用柵,安抽屜於腳柵之下,置炭於抽屜內,上以灰覆,使火氣不烈而滿座皆溫。再如,為了剪燈的方便,他還發明了長三四尺的“燭剪”和上下方便的“懸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