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李漁的儀容美學(5)(1 / 3)

此外,我們還可從化妝品的發明和運用約略窺見古代婦女美容發展的盛況。前麵我們提到《詩經》中說的化妝品“膏沐”。我國很早就發明了胭脂。或說,“燕脂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之調飾女麵,為桃紅妝”(《中華古今注》);或說,“三代以降,塗紫草為胭脂,周以紅花為之”(《續博物誌》);或說,“北人采紅藍花作胭支,婦人妝時用作頰色,鮮明可愛”(《北戶錄》)。《本草綱目》中說,燕脂有四種,一種以紅藍花汁染胡粉而成,一種以山燕脂汁染粉而成,一種以山榴花汁作成,一種以紫鉚染錦而成。除了胭脂,其他化妝品還有很多。如“澡豆”--據說東晉大臣王敦娶了一位公主為妻,她化妝時,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澡豆”者,乃供洗滌用的粉劑,用豆末合幾種藥製成,可使皮膚光潤。還有“太真紅玉膏”--輕粉、滑石、杏仁去皮,等分為末,蒸過,入腦麝少許,以雞子清調勻,洗麵畢,傅之,旬日後,色如紅玉;“蛟髓”--蛟髓傅麵,令婦人好顏色;“鉛粉”--“鉛粉,紂所造”,又,“鉛粉亦曰粉錫、鮮錫、鉛華、鉛英、鉛霜、鉛丹”;“芙蓉粉”--“芙蓉粉傅麵作桃花色”,等等。我們的祖先還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美容法。如“括萎塗麵”法:“北方士族女子冬月以括萎塗麵,謂之‘佛裝’。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滌去。久不為風日所侵,故潔白如玉也。”再如“桃花雞血”美容法:“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雞血,和塗麵上,二三日後脫下,則光華顏色也。”另有各種藥物美容法。如,“女人麵上皯A(麵色枯焦、黝黑),雞子一枚,去黃,朱砂一兩入雞子內,封固入白。伏雌下抱至雛出。取塗麵,即去。不過五度,麵白如玉”。再如,“女人麵上雀斑,三柰子、鷹糞、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雲,以乳汁調之。夜塗,且洗去”。

總之,從以上各個方麵均可看出,我國自周秦漢魏以至唐宋元明,婦女的修容化妝十分發展,化妝技巧也非常高超。本書《李漁的戲劇美學》部分曾提到唐崔令欽著《教坊記》所述演員龐三娘化妝事,亦是一例,茲不重複。

到李漁生活的明末清初,在曆史上長期積累的修容實踐和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化妝美學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對儀容修飾美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化。李漁對此進行了比較全麵的理論總結。

李漁論修容,首先論述了修容的必要性。他說:“婦人惟仙姿國色,無俟修容;稍去天工者,即不能免於人力矣。然予所謂‘修飾’二字,無論妍媸美惡,均不可少。俗雲:‘三分人材,七分妝飾。’此為中人以下者言之也。然則有七分人材者,可少三分妝飾乎?即有十分人材者,豈一分妝飾皆可不用乎?曰:不能也。”本來,美是人類在客觀的曆史實踐中創造的,世上原沒有什麼天生的美,也沒什麼天生的美感,也根本不可能有什麼超曆史的、超人類的、抽象的、絕對的美和美感,美和美感都是曆史的、具體的、相對的。所謂“仙姿國色”,所謂“十分人材”,諸如妲己、西施、飛燕、玉環等等似乎具有“沉魚落雁”之容的美女,也都是在一定曆史階段、一定曆史形態下的相對好看的女子,而且也未必世上所有的人都認為她們好看。這樣,所謂“美女”就絕不是無可挑剔的絕對的美。她們的美,從時間維度上看,處於不斷地曆史變化之中。這所謂曆史變化,可以包含這樣幾層意思:一是從大的曆史時期或曆史時代來說,後代的人未必對前代美女完全認同;一是從美女自身不同的年齡段來說,十歲女孩長成一個二十歲姑娘,就會有不同的美,再長成一個三十或四十歲的婦人,其美自然又有所不同。另據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婦女在一年365天,“機體”會不斷發生變化,人同時也就會“老”。例如,皮膚,表皮的下半部不斷地生產新的皮細胞,它們慢慢向表皮推移、角化,作為已死亡的細胞成鱗片狀脫落。皮膚更新的周期為120天,這就是說,我們每年內要“換皮”三次。由於膠原含量逐漸減少和失去水分,所以,盡管不斷有新的皮膚產生,我們的皮膚還是會出現皺紋。從二十五歲起,皮膚就會逐漸失去彈性。再如,人的頭發在一年內大約長12厘米。同時,每天大約掉100根頭發,每年大約掉35萬根。幸運的是,頭發還會長出來。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頭發長出來的速度越來越慢。從三十歲起,長出來的頭發裏,黑色素將會減少。因此,二分之一的五十歲的婦女,頭發會變得花白。人的身體還有其他變化。因此,美容、保養、修飾是必要的。再從空間維度上看,美女的美也隻能是相對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種族有不同的美,西方美女不同於東方美女,黑膚色的非洲美女也不同於白皮膚的歐洲美女和黃皮膚的中國美女。另外,不同曆史時代(或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種族的人會有不同的審美意識,他們對儀容美的鑒賞標準會有重大不同;即使同一曆史時代(時期)、同一地域、同一民族和種族的不同的人,對儀容美的鑒賞趣味也會千差萬別。這樣,人們會依照不同的審美標準和不同的審美趣味進行各種不同的儀容修飾,追求各自認定的審美效果。你認為她美,她自己並不滿意,她要通過化妝達到她所理想的審美效果;你認為她不美,她自我感覺蠻不錯,她還要通過化妝,“美”上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