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婦女“梳妝”之發展盛況及精細程度,可以從曾經流行過的諸多“妝型”、“發型”、化妝品的使用等等,略見一斑。下麵我從清代乾隆、嘉慶間學者王初桐編的關於婦女生活的史料集《奩史》中摘取有關材料,略作說明。
妝型,即總體化妝的式樣,突出表現於臉部化妝的式樣。除上麵我們曾經提到秦始皇宮人“悉紅妝翠眉”之外,漢魏以後,妝型繁多,且變幻無窮。有所謂“曉霞妝”傳說魏文帝曹丕“在燈下詠,以水晶七尺屏風障之。夜來至不覺,麵觸屏上,傷處如曉霞將散。自是宮人俱用胭脂仿畫,名曉霞妝”。有所謂“梅花妝”傳說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自後宮女競效之,稱梅花妝”。有所謂“淚妝”唐明皇宮中嬪妃輩施素粉於兩頰,相號為“淚妝”;又,宋理宗時“宮中以粉點眼角,名曰淚妝”。有所謂“醉妝”蜀帝王衍“宴怡神亭,嬪妃妓妾皆衣道服、戴蓮花冠髽髻為樂,夾臉連額渥以朱粉,曰醉妝”。有所謂“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女人化妝時,“麵既傅粉,複以胭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有所謂“額妝”、“眉妝”、“麵妝”《幽怪錄》中說,“‘神女智瓊額黃。’梁簡文帝詩:‘同安鬟裏撥,異作額間黃。’唐溫庭筠詩:‘額黃無限夕陽山。’又:‘黃印額山輕為塵。’此額妝也。北周靜帝令宮人黃眉墨妝。溫詩:‘柳風吹盡眉間黃。’張泌詩:‘依約殘眉理舊黃。’此眉妝也。《酉陽雜俎》所載有黃星魘。遼時燕俗:婦人有顏色者為細娘,麵塗黃謂之佛裝。溫詞:‘臉上金霞細。’又:‘粉心黃蕊花魘。’宋彭汝礪詩:‘有女夭夭稱細娘,真珠絡髻麵塗黃。’此則麵妝也”。此外還有什麼“啼妝”、“半麵妝”、“瘢如妝”等等,不一而足。人們關於化妝的審美風尚不斷變化。據說,“婦女勻麵,古唯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黃”。再看看有宋一朝的變化情況:“汴京閨閣妝抹凡數變:崇寧間作大髻方額,政宣之際又尚急把垂肩,宣和以後多梳雲尖巧額,鬢撐金鳳,小家至為剪紙襯發。膏沐芳香,花靴弓屐,窮極金翠。一襪一領,費至千錢。”
在我國,頭發在人們、特別是婦女的容貌審美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據說,漢武帝的皇後衛子夫,就是因為頭發美而起家的。衛子夫最初隻是平陽公主家的一個歌女,武帝到平陽公主家玩兒,衛子夫唱歌挑逗皇帝,“上意動,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頭解,上見其發美,悅之,遂納子夫於宮,後立為後”。另據《陳書》記載,南朝陳後主的妃子張麗華因美而得寵。美在哪裏?頭發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張麗華發長七尺,鬢黑如漆,其光可鑒。”還有許多關於婦女長發的記載:漢文帝劉恒的竇皇後“生而發垂過頸,三歲與身齊”;十六國時期前趙國君“劉曜劉皇後發與身齊”,“苻堅時,新羅國獻美女,發長丈餘”,等等。因為婦女的發長,必須梳理盤結,做成各種形狀,於是發型的審美曆來受到重視。據《誠齋雜記》說,東漢明帝劉莊的皇後“發美,為四起大髻,髻成,尚有餘發繞髻三匝”。漢代民歌《陌上桑》中有“頭上倭墮髻”句,據考,“倭墮髻”也即“墮馬髻”,其特點是髻偏一旁,呈欲墮之狀。漢代辛延年詩《羽林郎》中有“兩鬟何窈窕”句,鬟,即環形的發髻。南北朝時北方民歌《木蘭詩》中有“當窗理雲鬢”句,唐杜甫《月夜》詩中有“香霧雲鬟濕”句,所謂“雲鬢”、“雲鬟”者,都是以雲之形狀做出的發式。如果說中國古代說到女人常常讚美她的頭發,那麼說到美男子則常常稱讚他的胡須,《陌上桑》就有一句詩讚美男子胡須:“鬑鬑頗有須”,“鬑鬑”即狀胡須之美。三國時代的關羽常常被人稱為“美髯公”,也是因為他的胡子很美。
除了頭發和胡子,我們的祖先還很早就注意到眉的修飾。秦始皇宮人“翠眉”;漢武帝時有所謂“連頭眉”;《西京雜記》中說“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之,畫遠山眉”;東漢桓帝時,“京都婦女作愁眉,所謂愁眉者,細而曲折,始自梁冀家所為,京都翕然,諸夏皆仿效”;尤為世人所稱道的是《漢書·張敞傳》記張敞為妻畫眉的故事,可見當時畫眉之盛;《霏雪錄》中說:“唐時婦女畫眉尚闊,老杜雲:‘狼藉畫眉闊。’或雲,宮女幼不能畫眉,故狼藉而闊耳。餘記張司業《倡女詞》有‘輕鬢叢梳闊掃眉’之句,蓋當時所尚如此。”唐代詩人朱慶餘七言絕句《閨意獻張水部》中說:“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說明當時女子畫眉精細,且趕時尚;據說唐明皇時女人畫眉式樣有十種之多,如鴛鴦眉,小山眉,五嶽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煙眉,拂雲眉,倒暈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