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李漁的園林美學(7)(2 / 3)

其次,園林建築中的窗子不僅本身就是園林美的組成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轉換器”而發揮作用。這裏所說的“審美轉換器”,意思是指能夠通過窗子將普通事物轉換成審美對象。李漁說:“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設以前,僅作事物觀;一有此窗,則不煩指點,人人俱作畫圖觀矣。”這就是說,通過窗子的轉換,由非審美的對象變成了審美對象。李漁是以湖舫的便麵窗為例來說明這個道理的。他說:“此窗不但娛己,兼可娛人。不特以舟外無窮之景色,攝入舟中,兼可以舟中所有之人物,並一切幾席杯盤,射出窗外,以備來往遊人之玩賞。何也,以內視外,固是一幅便麵山水;而以外視內,亦是一幅扇頭人物。譬如拉妓邀僧,呼朋聚友,與之彈棋觀畫,分韻拈毫,或飲或歌,任眠任起,自外觀之,無一不同繪事。”

為什麼通過窗子就能把普通事物轉換成審美對象呢?這種轉換是如何具體實現的呢?這裏包含著一個很深刻的美學道理,即窗子一方麵為主體提供了一個特定審美視角,使主體進入某種特定的審美情境之中,采取審美態度去進行觀照;另一方麵,窗子又為客體劃出了一個特定的範圍,使漫無邊際的對象有了邊際成為被窗子所限定的相對獨立和孤立的對象,通過窗子,對象被隔離出來、強調出來,成為可以進行審美觀照的對象。在這裏,窗子所起的作用與畫框所起的作用相似。

更具體地說,窗子作為一種審美轉換器,是通過它的相輔相成的兩種機製實現其審美轉換的任務的:一是窗子可以進行審美間離,一是窗子可以進行審美選擇。關於窗子的審美間離和審美選擇機製,我們先看看李漁如何論述。李漁在談到湖舫便麵窗的設計和製作時曾這樣說:“……四麵皆實,獨虛其中,而為便麵之形。實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虛者用木作匡,上下皆曲,而直其兩旁,所謂便麵是也。純露空明,勿使有纖毫障翳。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麵,便麵之外,無他物矣。坐於其中,則兩岸之湖光山色,寺觀浮屠,雲煙竹樹,以及往來之樵人牧豎,醉翁遊女,連人帶馬,盡入便麵之中,作我天然圖畫。”李漁在這裏所說的“四麵皆實,獨虛其中”,“實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隔”;所謂虛者“純露空明,勿使有纖毫障翳”,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通”。通過窗子的這一“隔”一“通”,相互為用,既進行了審美間離,也進行了審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