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李漁的園林美學(6)(3 / 3)

論雞冠花:“花之肖形者盡多,如繡球、玉簪、金錢、蝴蝶、剪春羅之屬,皆能酷似,然皆塵世中物也。能肖天上之形者,獨有雞冠花一種。氤氳其象,而靉靆其文,就上觀之,儼然慶雲一朵。乃當日命名者,舍天上極美之物,而搜索人間。雞冠雖肖,然而賤視花容矣。請易其字,曰一朵雲。此花有紅紫黃白四色,紅者為紅雲,紫者為紫雲,黃者為黃雲,白者為白雲。又有一種五色者,即名為五色雲。”

以上幾個例子所說的,都是花木能夠以它們的姿態媚人。不論是纖弱可憐如未嫁處子的秋海棠,還是澹而多姿的水仙;不論是有風作飄搖之態、無風呈嫋娜之姿的芙蕖,還是若紅雲、若紫雲、若黃雲、若白雲、若五色雲的雞冠花;以及葉動如舞的虞美人,亭亭獨立、狀若紫衣少年的紫荊,望之如天際真人的淩霄,遍地鋪金的菜花,搖曳多姿的垂柳,直上無枝的棕櫚,盡染碧色的闊葉芭蕉,經秋更媚的老少年,等等,都是因其姿態而給人以美感。

那麼,花木的姿態為什麼能夠動人呢?李漁雖沒有給予明確的闡述,但從他的字裏行間也透露出這樣一個思想,即花木的姿態總是因與人的情操、意趣、思想相聯係才打動人心的。譬如從秋海棠想到纖弱可憐的處女,從水仙想到澹而多姿、不動不搖而能作態的婦人,垂柳的搖曳柔媚、荷花的嬌姿欲滴、雞冠的燦如彩雲、虞美人的葉動如舞,等等,都與人的生活、思想、情趣這樣那樣地聯係著。也就是說,從花木的各種姿態上,人們所看到的正是人自己的情態。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人們對花木的觀賞,實質上也是以某種形式對人進行自我觀賞。也許有人說,雞冠花狀若雲朵,並不是與人的形態相像。誠然如此。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好多,如蝴蝶花狀如蝴蝶,玉簪花狀如玉簪等等。它們的形態之所以能夠喚起人們的美感,一方麵是因為這些花木的形態雖不像人的形態,卻可以表現人們的某種情趣;另一方麵也因為它們的形態本身(如蝴蝶、雲朵等)在人們長期的曆史實踐中逐漸變成了審美對象。對於花木的姿態何以動人,現代人還作出了李漁當年完全想不到的解釋,即格式塔心理學的異質同構說。按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花木的姿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花木的姿態形體結構與人的心理-生理結構存在類似之處。荷花、垂柳、水仙、海棠的形體結構(包括它們的動態結構),由於同人的心理-生理結構相似而產生某種“合拍”效應,於是造成了某種審美效果。當然,到目前為止,這種理論也還隻是一種假說。

李漁論花木何以媚人的第三個方麵,是說花木不僅僅以其色彩媚人,也不僅僅以其姿態媚人,而且以它們的某種特殊品格喚起人的某種情感、意趣,從而產生一定的審美效果。

譬如,木槿花“朝開暮落”的特點,喚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以及對人生道理的領悟。“木槿朝開暮落,其為生也良苦,與其易落,如何弗開。造物生此,亦可謂不憚煩矣。有人曰,不然。木槿者,花之現身說法以儆愚蒙者也。花之一日,猶人之百年。人視人之百年,則自覺其久,視花之一日,則謂極少而極暫矣。不知人之視人,猶花之視花。人以百年為久,花豈不以一日為久乎。無一日不落之花,則無百年不死之人可知矣,此人之似花者也。”由木槿聯係到人生,得到某啟示,進而對人生進行反思和觀照。

再如,紫薇:“人謂禽獸有知,草木無知。予曰,不然。禽獸草木,盡是有知之物。……何以知之,知之於紫薇樹之怕癢。知癢則知痛,知痛癢,則知榮辱利害。”其實紫薇並不會具有人那樣的知覺,更不會具有人的思想情感。但是紫薇似乎怕癢的特點,卻能喚起人的聯想,使人覺得它似有人情,從而興味盎然。

再如,瑞香:“茂叔以蓮為花之君子,予為增一敵國,曰:瑞香乃花之小人。何也?《譜》載此花一名麝囊,能損花,宜另植。予初不信,取而嗅之,果帶麝味。麝則未有不損群花者也,同列眾芳之中,即有朋儕之義,不能相資相益,而反祟之,非小人而何?”自然界,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當然無所謂君子、小人,正義、非正義,善、惡;但是它們的某些自然品性,卻可能使觀賞者聯想到人的某種相應的倫理道德品質。明知花木非人,卻以君子、小人相喻,不過是表現某種審美意趣罷了。

再如,姊妹花:“花之命名,莫善於此。一蓓七花者曰七姊妹,一蓓十花者曰十姊妹。觀其淺深紅白,確有兄長娣幼之分。殆楊家姊妹現身乎?予極喜此花,二種並植,彙其名為十七姊妹。”姊妹花的這種特點,喚起人們對兄弟姊妹的友好情感,也很有味道。

此外,像梅花先於眾花而開放;山茶花之“戴雪而榮,具鬆柏之骨,挾桃李之姿”;合歡樹之“朝開暮合,每至昏黃,枝葉互相交結”;蘭花之香;鬆柏之勁;翠竹之節;等等,這些花木的品格,都在人們的長期實踐中賦予一定的審美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