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李漁的園林美學(2)(3 / 3)

順其性而製之,其中包含著一個深刻的美學道理。現在人們不是常說麼,美必須合目的性,美的也應該是善的。這是對的。而李漁當年所說的“製”,恰恰就表現著造園者的目的性,就包含著善的因素。譬如,李漁談到“寒儉之家”“以柴為扉,以甕作牖,大有黃虞三代之風”,然而他又感到不滿足:“怪其純用自然,不加區畫。”就是說,因之有餘而製之不足,沒有充分表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目的性。李漁提出要“取甕之碎裂者聯之”,使“有哥窯冰裂之紋”;要“取柴之入畫者為之”,“使疏密中窾”,這樣即可收到“變俗為雅”之效。這正表現了人的目的性,達到了較高的審美效果。所謂“製之”即合目的性,是美的另一必要條件,也是美的創造的另一重要規律。

再次說因之與製之的關係。李漁從來都是把因之和製之緊密結合在一起加以論述的。譬如,前麵我們曾引述李漁談房舍“背向”的意見,其中談到,當地形不允許房舍麵南時,那麼就須首先“順其性”,接著便想法製之,即麵北者虛後,麵東者虛右,麵西者虛左,東南西北皆無餘地則開天窗。在這裏,因之與製之是分不開的。再如,談到梅窗的製作時,關於取老幹作外廓一事,李漁作了如下說明:“外廓者,窗之四麵,即上下兩旁是也。若以整木為之,則向內者古樸可愛,而向外一麵,屈曲不平,以之著牆,勢難貼伏。必取整木一段,分中鋸開,以有鋸路者著牆,天然木斫向內,則天巧人工,俱有所用矣。”事情本身看來極為平常、簡單;但是其中卻包含著關於審美創造問題的一個深刻道理,即人對自然,必須在因之中製之,在製之中因之。也就是說,在順應它的天性時又不忘記克服它,在克服它時又順應它的天性。因之與製之相反相成,相依為命。園林美就在這因之與製之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中誕生。

其實,因之與製之本來就是“因地製宜”這一創造園林美的根本原則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因之是製之的依據,製之是因之的目的。不因之而製之,則無依據,不合規律;不製之而因之,則無目的,失去主體性。美本來就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真與善的統一。因之與製之相結合、相統一,也就是園林美的創造中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結合、相統一。因之與製之相結合,才是“因地製宜”這一思想的全貌,李漁是掌握了這一全貌的。

此外,“因地製宜”中還包含著在創造園林美的過程中,人對自然的師法和遵從。這個問題下麵將具體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