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李漁的戲劇美學(22)(3 / 3)

總之,到李漁生活的清代初年,建立中國自己的完整的戲劇美學體係的條件已經成熟,萬事俱備,隻欠一個合適的曆史人物來成此大業了。這時候,曆史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這就是李漁。

李漁之所以能夠成此大業,與他本身的條件也是分不開的。李漁學識淵博,熟悉數千年的藝術傳統和美學傳統,特別是熟悉數百年的戲劇藝術和戲劇理論,並且能夠以比較正確的態度來繼承藝術和美學遺產。此外,李漁本身不僅是一個戲劇作家,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而且是一個領導劇團進行實際演出的戲劇活動家,有著豐富的戲劇導演經驗,對表演藝術有精深的了解。這些,對他的戲劇美學體係的構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中國古典戲劇家中,恐怕沒有一個人像李漁那樣,能把戲劇創作和舞台表演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同時又有高深的理論修養。李漁在談到自己如何寫戲時曾說:“笠翁手則握筆,口卻登場,全以身代梨園,複以神魂四繞,考其關目,試其聲音,好則直書,否則擱筆:此其所以觀聽鹹宜也。”李漁的戲劇美學,不僅是對數百年戲劇藝術的理論總結,同時也是他自己一生戲劇藝術經驗的理論總結。可以說,他深得戲劇藝術之三昧,因此,他的理論才如此中肯,切實,時至今日,其中的許多部分仍在閃閃發光。

當然,李漁的戲劇美學也有它的局限性和弱點,這就是它對戲劇的本質、對戲劇與現實的關係以及其他根本理論問題沒有進行專門的更係統、更深入的論述。李漁著重談的多是藝術表現方法範疇裏的問題,讀者從《閑情偶寄》的《詞曲部》和《演習部》的各個大目就可以看到這一點:《詞曲部》中談的是“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六個問題,《演習部》中談的是“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脫套”五個問題。隻是在著重論述這些表現形式和手段、方法的問題時,順便談及戲劇的本質、審美特性和社會作用等更為實質性的問題,因此也就不可能做到係統、深入。李漁戲劇美學的弱點同我國的許多詩話、詞話的弱點很相似。這種弱點的產生,就李漁來說,重要原因之一恐怕在於他不是一個深刻的思想家,特別是與西方的狄德羅、萊辛等人相比較,沒有他們那種深厚的、係統的哲學修養和堅實的理論基礎。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從中國古典戲劇美學的曆史發展來看,李漁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容忽視的。我們應該公允地、科學地給李漁的戲劇美學遺產以曆史主義的評價。我們應該珍惜這份遺產,繼承這份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