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李漁有關導演處理的許多意見,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導演在深刻理解和分析劇本的基礎上,以自己獨創性的導演構思對劇本進行了一定的導演處理之後,下一步就是挑選合適的演員,並進而和演員一起排戲。這是導演的最主要的工作。導演的職業是排戲。因而導演學的對象可以簡明地確定為創造演出的藝術。
其實,一個導演選定了某個劇本,開始分析劇中人物的時候,他的腦子裏大概會立刻浮現出要什麼樣的演員來扮演這個角色的問題。同時,一個有經驗的導演,他不但是在排演某個戲的時候,注意挑選適合演這個戲的演員,而且他會隨時隨地注意演員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教育。好的導演,常常同時是好的戲劇教育家,是演員的導師。中國過去沒有什麼戲劇學校,一個戲班子既是演出團體,同時也是培養和教育演員的場所;既是演出單位,也是教育單位。教師,即李漁所說的“優師”,在排戲的時候,往往就是導演。李漁自己就是一位傑出的導演兼戲劇教育家,他是非常注意演員的選擇、培養和教育的,而且他認為,如果忽視了這項工作,就等於犯罪。他說:“詞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此等罪過與裂繒毀璧等也。”
對於戲劇演員的選擇、培養和教育問題,李漁在《演習部》和《聲容部》中,多次加以論述。在《聲容部》的“歌舞”項下,專有一節談選角色的問題。他認為應當根據演員的聲音素質、性格特點等條件,來確定培養他搬演什麼樣的角色,或生、或旦、或淨、或醜。“喉音清越而氣長者,正生小生之料也。
喉音嬌婉而氣足者,正旦貼旦之料也;稍次則充老旦。喉音清亮而稍帶質樸者,外末之料也。喉音悲壯而略近噍殺者,大淨之料也。至於醜與副淨,則不論喉音,止取性情之活潑,口齒之便捷而已。”李漁這裏所談的,是充分表現了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特色的,富有民族特點的中國式的戲劇理論。中國傳統戲劇以唱為主,唱、念、做、打熔為一爐,而且戲中人物在長期舞台實踐中形成為生、旦、淨、醜等角色類型。這種情況,在西方戲劇藝術中是不存在的。譬如,歌德也談到過演員的挑選和培養,談到要注意演員的“個人的風度”、“控製自己的能力”,注意演員朗誦時“發音器官的強度和廣度”等,那是根據德國戲劇表演藝術的特點而提出來的,雖然在某些根本原理上有相通之處,但畢竟與李漁所論有顯著不同。中國曆代的表演藝術家們在長期的舞台藝術實踐中,積累了異常豐富的藝術經驗,並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風格。中國戲劇中每類角色都有自己的著名演員,而且在唱、念、做、打幾個方麵,各有所長,有的甚至堪稱絕技。例如,有“活公瑾”之稱的清代著名演員徐小香,在小生這一行當方麵,就有獨到的造詣。據《燕塵菊影錄》說,“冠上雉尾,小香獨能指揮如意,觀者鹹覺其栩栩欲活。即小香衣袖之一舉一拂間,人多樂以全神注視之。小香之唱,幽逸清新,疏宕雋秀,一洗塵俗。尤以其唱不同雌音,純屬‘雉尾生’本色為難能可貴。”然而,為了取得這卓絕的藝術成就,演員為之付出了多少艱辛的汗水啊!據《梨園舊話》中記載:有人問徐小香身段台步如何能登峰造極到如此地步?徐小香說:“從前在戲園演某劇回寓後,照式裝扮,於穿衣鏡前重演一次,自為審察其戲園喝采之處。有適當者,亦有不無疵纇者,即默識於心。他日重演,務為改正。近十餘年來,始覺疵纇較少耳。”我們應該珍視和繼承中國表演藝術中的這些寶貴遺產。
李漁不但論述了根據演員的聲音素質和性格特點來確定培養方向的問題,而且還提出了演員教育中的其他一係列問題。如,他認為演員開始學戲,必須選擇有定評的古典戲劇作為範本,像《琵琶》、《荊釵》、《幽閨》、《尋親》等等,以打下一個純正的基礎。因為,“蓋腔板之正,未有正於此者。此曲善唱,則以後所唱之曲,腔板皆不謬矣”。李漁還在“正音韻”一節專門談了演員如何糾正方言土語使“歸《中原音韻》之正”的問題。正音韻的目的是為了使廣大觀眾聽得清、聽得懂,以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特別可貴的是,李漁在論述培養演員的問題時,不止是注意了上述偏重於技術性方麵的問題,而且還注意了演員思想、文化、藝術素質方麵的修養,即歌德所謂演員“在心靈方麵的能力”。李漁特別強調“學技必先學文”。因為,“文理”二字乃是天下萬事萬物之開門“鎖鑰”“尋常鎖鑰,一鑰止開一鎖,一鎖止管一門;而文理二字之為鎖鑰,其所管者,不止千門萬戶,蓋合天上地下,萬國九州,其大至於無外,其小至於無內,一切當行當學之事,無不握其樞紐而司其出入者也。”李漁上麵這段話,並非專對演員說的,而是泛指所有人(他特別講到女子)都須進行文化思想修養,提高內在素質。這一點,我們在本書第三章談“修容”時,還要詳細論述;現在我要強調的是李漁此論特別適用於演員。李漁所謂“文理”者,實指正確地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和思想水平。一個好的演員是不能不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化修養的;不然,演員不會獲得高度的表演藝術成就。就拿賓白來說吧,李漁指出:“賓白雖係常談,其中悉具至理。請以尋常講話喻之:明理人講話,一句可當十句;不明理人講話,十句抵不過一句,以其不中肯綮也。賓白雖係編就之言,說之不得法,其不中肯綮等也。”此外,李漁還談到有關文學修養的問題,即演員也應該學詩,學詞,讀小說和傳奇等。李漁認為,學習了文學書籍,“但能書義稍通,則任學諸般技藝,皆是鎖鑰到手,不憂阻隔之人矣”。這些話雖非專對演員而言,但我想也是適用於演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