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作家怎樣才能寫出每個人物的富有個性化的台詞來呢?李漁指出:“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這的確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中國古典美學,曆來講“言為心聲”,“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個思想很精彩。有什麼樣的心理、思想、感情--性格特點,就會說出什麼樣的話來。所以隻有首先充分地、準確地掌握住某一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的特點,也就是李漁所謂“代此一人立心”,才能恰切地寫出符合這個人物性格特點的個性化的語言,即李漁所謂“代此一人立言”。然而,欲“代此一人立心”,那就非要花費一番苦工夫不可。劇作家必須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各種人物,掌握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征,達到爛熟於心的程度。人們都稱讚老舍《茶館》裏人物語言的精妙;老舍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步,那是因為老舍對所寫的那些人物十分熟悉,對他們的心理、思想了如指掌。曹禺為了寫好他的《日出》中的人物,在嚴冬的半夜裏等候兩個嗜吸毒品的齷齪乞丐教他“數來寶”,並且忍著刺骨的寒冷,瑟縮地躑躅到一種北方最下等的破爛客店去找他們,險些被人打瞎了一隻眼睛。他的辛苦得到了報答,他了解了他所要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同時也了解了他們的語言特點。他說:那些語言,“每一個音都帶著強烈地方的情緒,清清楚楚地留在我的耳鼓裏,那樣充滿了生命,有著活人的氣息”。
李漁還指出,欲代此一人立言,戲劇作家還必須“夢往神遊”,“設身處地”,想象自己就是所寫的那個人物,想象自己若處在他的境遇之中,會有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會說出怎樣的話。隻有這樣,才能按照劇中人物自己的口吻寫出他們自己要說的話,才能把人物刻畫得個性鮮明,真實可信。我們常說,演戲必須進入角色;實際上,寫戲也必須進入角色才行。亞裏斯多德早就指出,誰能切身感受到劇中人物的情感,誰就能逼真的描寫激動或發怒的情感,因為“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們相信他們的感情是真實的,因為人們都具有同樣的天然傾向,唯有最真實的生氣或憂愁的人,才能激起人們的憤怒和憂鬱”。如果戲劇作家缺乏這樣的想象,他是不會寫出人物的個性化語言來的。這是戲劇創作與科學研究的重要區別之一。高爾基說:“科學工作者研究公羊時,用不著想像自己也是一頭公羊,但是文學家則不然,他雖慷慨,卻必須想像自己是個吝嗇鬼,他雖毫無私心,卻必須覺得自己是個貪婪的守財奴,他雖意誌薄弱,但卻必須令人信服地描寫出一個意誌堅強的人。”戲劇作家必須培養和鍛煉自己這種豐富的想象力,善於把自己化為各種人物,才能代各種人物“立言”,用人物的台詞表現他們各自的個性。此外,人物的“心”(心理狀態、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在對外界環境的感受、反映之中,因此,必須善於抓住不同人物對周圍世界的獨特感受和反映,寫出他們表達這種獨特感受的個性化語言。李漁在分析《琵琶記》賞月四曲對牛氏和伯喈的描寫時,正是著重指出,由於這兩個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感情不同,對周圍環境的感受也就不同,因而他們的語言就表現出不同的個性特點。劇作家必須充分掌握人物對外界環境的獨特感受,寫出他們的個性化語言,以有效地刻畫性格。
總之,李漁提出戲劇語言必須貴顯淺、重機趣、貴潔淨、個性化和富有音樂性,出色地總結了中國古典戲曲語言的客觀規律,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