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藝術一方麵要用視覺形象作用於人們的眼睛(演員用內在的動作和外在的動作表演給人們看),另方麵還要用聽覺形象作用於人們的耳朵(演員用聲音唱給或說給人們聽)。舞台上的戲劇形象就是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的完美融合。因此,戲劇除了講究演員形體動作的造型美之外,還要講究戲劇語言的音樂美。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也特別注意研究戲劇語言的音樂美問題,並花了大量篇幅加以闡述。在《詞曲部》的“音律第三”這一部分裏,他分了九個小題目專門論述了音韻、聲律的種種問題;在“賓白第四”、“科諢第五”,以及《演習部》的“授曲第三”、“教白第四”、“脫套第五”諸部分裏,他又對有關戲劇語言的音樂美問題作了深入剖析。他的所有論述,都圍繞著一個中心點,即如何調聲協律,使戲劇語言好唱、好說、好聽,收到更理想的藝術效果。
音樂性,可以說是戲劇語言固有的一種品性,而且甚至應該說這是戲劇藝術與生俱來的一種性質。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在戲劇藝術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中,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很早就有所謂“唱詩”的傳統,在各種形式的宴會或集會上,往往要唱詩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作為交際的手段。《詩》原是唱的,《楚辭》中的《九歌》等,也是唱的。並且,詩歌、舞蹈、音樂,三者融為一體,所謂“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可以說是中國戲劇的最早的胚胎、萌芽。後來漢代的百戲,六朝、隋、唐的踏搖娘、弄參軍,都具有歌舞表演性質;隋、唐以至宋代的曲子詞(它與戲劇的形成有密切關係),也大都又演又唱,南宋劉克莊說:“長短句當使雪兒囀春鶯輩可歌,方是本色。”又說:“詞當葉律,使雪兒春鶯輩可歌,不可以氣為色。”直到宋代戲劇正式形成,一般地說,總是與說唱藝術密切相關。我國最早的戲劇就是用詩歌來唱故事。到了元代,雜劇已經是十分成熟的戲劇藝術,仍然是以演唱為主。後來的明、清傳奇,雖然賓白逐漸多起來,但還是以唱為主。這樣,中國古典戲劇的語言,特別是唱詞,也包括賓白,就不能不帶有鮮明的音樂性,不能不講究音樂美。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漢元帝送別王昭君之後的那段唱詞,就非常富有音樂美:
(梅花酒)……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鹹陽。返鹹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泣寒蟄,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
請看,這裏一句緊似一句,多麼富有節奏感!每字每句都那麼鏗鏘動聽,悅耳怡神,給人以美的享受。
戲劇語言的音樂美從何而來呢?李漁認為,這是戲劇作家熟練地掌握了語言的發聲規律之後。將語言進行藝術的組合的結果。中國的語言,有自己特殊的發音規律,如果戲劇作家違反了這些規律,寫出來的台詞就破壞了語言的音樂美;而遵守這些規律,寫出來的台詞就能獲得優美的音樂效果。因此,在長期的戲劇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符合語言規律的寫作方法。深通音律的戲劇作家,在創作中能夠做到“字字在聲音律法之中,言言無資格拘攣之苦,如蓮花生在火上,仙叟弈於桔中,始為盤根錯節之才,八麵玲瓏之筆”。正是因為遵守了中國語言的發音規律,才使得這些戲劇作家寫出來的台詞獲得如此精妙的音樂美,表現出他們出神入化的運用語言的才能。
中國古典戲劇美學,早就注意研究戲劇語言的音樂美,注意總結某些規律性的現象,產生了一係列的專門著作。例如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明代魏良輔的《曲律》,沈德綏的《弦索辨訛》和《度曲須知》,等等。李漁在繼承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礎上,總結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當時許多戲劇家的藝術實踐經驗,對戲劇語言的規律有了更深入一步的認識,並且在許多地方糾正了前人的錯訛,彌補了前人的不足。例如,李漁發現,“魚模”二韻,相去甚遠,而元代的周德清當日竟將二者混同起來。而如果將二韻混用,結果是:“聽到腳歇處,覺其散漫無歸;即我輩置之案頭自作文字讀,亦覺字句聱牙。聲韻逆耳。”因此,他提出:“倘有詞學專家,欲其文字與聲音媲美者,當令魚自魚而模自模,兩不相混,斯為極妥。”再如,李漁還發現:“平上去入四聲,惟上聲一音最別:用之詞曲,較他音獨低;用之賓白,又較他音獨高。”因此,他提出要掌握好上聲字入曲低而入白反高的客觀規律,慎重使用。如果能夠用得恰到好處,可以增加戲劇語言的音樂美。他說:“此聲利於幽靜之詞,不利於發揚之曲;即幽靜之詞,亦宜偶用間用,切忌一句之中連用二三四字。蓋曲到上聲字不求低而自低,不低則此字唱不出口;如十數字高而忽有一字之低,亦覺抑揚有致;若重複數字皆低,則不特無音,且無曲矣。至於發揚之曲,每到吃緊關頭,即當用陰字,而易以陽字尚不發調,況為上聲之極細者乎?”從李漁對上聲字發音特點的這些獨到見解,我們可以看到他掌握語言規律的精深程度。此外,李漁還從戲劇創作的角度,認真研究並總結了“廉監宜避”、“拗句難好”、“合韻易重”、“少填入韻”等一係列經驗;又從舞台演出的角度總結了如何發音才能使觀眾聽得清晰悅耳的一係列經驗。這對於增強戲劇語言的音樂美,是極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