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李漁不但看到了開端很重要,而且認識到開端很難寫。就如同狄德羅說“一個劇本的第一幕也許是最困難的一部分”一樣,李漁也感歎“此折(指開場一折--引者)最難下筆”!“猶難措手”!為什麼開端最難呢?李漁說了下麵的道理:“雖雲為字不多,然非結構已完,胸有成竹者,不能措手。即使規模已定,猶慮做到其間,勢有阻撓,不得順流而下,未免小有更張。是以此折最難下筆。”他還打了一個“塑佛開光”、“畫龍點睛”的比方,來說明開端之難,以至常常開場一折寫不下去,不得不“姑缺首篇以俟終場補入”。他的話是這樣說的:“猶塑佛者不即開光,畫龍者點睛有待,非故遲之,欲俟全像告成,其身向左則目宜左視,其身向右則目宜右觀,俯仰低徊,皆從身轉,非可預為計也。”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視的文字,因為這裏邊包含著一個在當時來說極為難能可貴的思想,即一部戲劇作品不能隨心所欲想從哪裏開端就從哪裏開端,而是由全劇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所決定的,反映著某種必然性、規律性。那麼,決定戲劇開端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這裏邊反映著怎樣的必然性、規律性呢?李漁當時對此隻有一些朦朧的認識和感覺。今天我們可以替李漁回答他當時認識朦朧的問題:那決定如何開端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該劇的高潮;必須準確地選擇一樁導向高潮的最直接、最真實的事件作為起點,這就是如何開端所反映的必然性、規律性。開端之所以難,是因為透徹地、準確地把握一部劇的高潮很難;隻要準確把握住了高潮,抓住了最能體現高潮的戲劇衝突,這部劇也可以說就成功了一大半,不但開端問題可以比較順利地解決,其他問題也可迎刃而解。所以,把握高潮,是戲劇創作的關鍵所在。許多世界著名的戲劇作家都談到自己的這種經驗。小仲馬說;“除非你已經完全想妥了最後一場的運動和對話,否則不應動筆。”E李果夫說:“你問我怎樣寫戲。回答是從結尾開始。”P惠爾特說:“在結尾處開始,再回溯到開場處,然後再動筆。”曹禺的《雷雨》也不是從第一幕開始寫的,而是先寫了第三幕的某些部分。在西方戲劇中,高潮之後馬上就是結尾,有人甚至認為高潮就是動作的結尾。因此,許多戲劇作家之所以強調從結尾處開始,其實是強調必須掌握全劇的高潮,然後才可以寫好開端,以至寫好全劇。高潮是全劇的根本。戲劇的開端部分之所以往往寫不好,十之八九與尚未準確、透徹地把握該劇的高潮有關。
附帶指出,李漁論戲劇的開端,也有不足之處。他隻是談了“開場”、“家門”、“衝場”;而這些,在中國古典戲劇中並不是開端部分的全部內容,在“開場”、“衝場”之後的數折或數出中,其實還是繼續交待劇中人物的關係和基本衝突的端倪和趨向。對此,李漁並沒有談到。而且,“開場”、“家門”、“衝場”,如前所述,雖有其優越的地方,但它們對劇中人物和劇情,多是抽象地、靜止地介紹和說明,即沒有更加充分地“戲劇化”--化為“動作”。這些問題,李漁也沒有論及。當然,我們也不能以今天的高度去苛求三百年前的李漁。
李漁所謂“小收煞”和“大收煞”,談的是戲劇的結尾,不過,前者是指傳奇上半部的小結尾,後者才是整個傳奇的最後結尾。這是總結了中國古典戲劇、特別是明清傳奇的特點而提出來的中國式的戲劇美學理論。“小收煞”、“大收煞”的概念,在西方戲劇美學理論中是找不到的。
這裏就不能不略略談到中國的傳奇與某些西方戲劇在結構上的不同特點。某些西方戲劇,例如,從古希臘戲劇到易卜生的戲劇,從結構上看,大都隻表現一個故事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其開端部分往往很接近高潮,戲劇動作發生前的有關事件,由劇中人物通過追溯補述出來;一旦達到高潮,緊接著就是結尾。因此,從開端到高潮到結尾,全劇結構十分緊湊。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開場時,正是忒拜全城發生大瘟疫,很快就要查出造成瘟疫的原因--找到殺死前國王的凶手。而找到凶手--俄狄浦斯王自己,也就是戲劇的高潮,接著便是結尾。至於俄狄浦斯從出生到殺父、娶母、生兒育女等等,則通過人物之口補述。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更是善於在收場處開幕,然後再用簡短的台詞說明過去的事件。全劇從開端到結尾,不過描寫了兩天多一點時間,矛盾展開既迅速,高潮後也不拖泥帶水,馬上就是結尾。而中國明清的傳奇,則往往力圖表現一個故事的全過程,其開端離高潮相當遠,高潮又離結尾相當遠,這就造成了一般傳奇常有的結構鬆散、冗長的毛病。例如,李漁自己的傳奇《比目魚》,從開端到矛盾展開到高潮還算比較緊湊,然而這中間也還是演了整整十六出戲。如果全劇達到高潮(即譚楚玉、劉藐姑二人雙雙殉情)很快就結束全劇,那麼這樣的結構大概還會收到更為理想的藝術效果,而且保持了一個悲劇結尾,從思想內容的角度來看,也更合情合理。但是,達到高潮隻是這部傳奇的上半部,高潮之後,又敷衍出許多情節,最後大團圓,才告結束--這下半部又是整整十六出戲。中國傳奇描述故事的全過程並造成結構的冗長,這就使得一部傳奇作品常常不得不分為上半部、下半部,而上、下之間,就常有一個“小收煞”,即一個承上啟下的暫時的小結尾,而全劇的終場還有一個“大收煞”,即總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