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棟,最近那個聯賽沒考好,心裏有點鬱悶吧?”老師突然這麼問我。

我愣了一下,默默點了點頭。

“其實,你是我最看好的學生。不是說你競賽成績是最好的,而是你這種對待數學的態度跟其他人不一樣。即使是競賽不要求的內容,你也會有興趣去鑽研,我就欣賞你這樣的學生。出現一點點小問題也是很正常的,關鍵是不要放棄你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是你最特別的地方,其他的不要想太多,繼續你的興趣之路吧,老師對你很有信心。”

原來這就是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自己學習數學,本身就是一種興趣,本不應去考慮太多得失的事。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之後,我堅定了自己的信心。我要把沒走完的路繼續走下去。我照常去培優班上課,當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人在追逐自己理想的時候,難免會磕磕碰碰,難免會有逆風。也許我選擇繼續學競賽是有風險的,但是我遵從了內心的選擇,我不後悔。

已經是第三次坐在聯賽的考場上了。經過兩年的訓練,我的內心更加的平靜。看著那一道道熟悉的題目,我深吸了一口氣,投入到了戰鬥中。兩個半小時很快過去了,隨著結束鈴聲的響起,我緊繃的神經放鬆了下來。交完卷子出來,心裏想著,這是最後一次參加聯賽了。

等待結果那幾天我是在忐忑不安中度過的,我心裏的聲音也一直默默告訴自己:你能行!最終的結果也沒有辜負我的努力,我的總成績位列上海第三,順利進入上海市代表隊,將代表上海參加最終的國賽。

在冬令營那幾天,我過得很平常,考試的時候也發揮正常,如願拿到了銀牌,為自己的母校爭了光,也為自己三年的努力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Δ選定方向,一路前行

曾經也有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我的數學會這麼好,自己堅持那麼多年學習競賽有沒有什麼秘訣。我有些愕然,沒有什麼秘訣,隻是單純的喜歡啊。人們經常說:數學是科學之母。裏麵蘊藏的奧秘,隻有憑著自己的興趣去鑽研,才能夠發現。自己也一直保持著這種心態去學習奧數,小學的時候那麼多人跟風報名學習奧數,我都不為所動,還是堅持自己一個人學習,隻有這種不浮躁的心態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書寫此文時我已是大二學生了。大學是一個比高中更加廣闊的舞台,它給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機會讓我們更容易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進入大學後,我在學習上如魚得水,在各次考試中均取得優秀的成績。我很感謝我的母校,在我高中的3年裏,教會了我很多知識,讓我有了一個很紮實的基礎。現在很多的高中生都想脫離所謂的“高中苦海”,早日進入象牙塔中,但是等過了高中3年,你會發現這3年會讓我們有很多收獲。現在很多人都在批判高中的應試教育,就我個人來看,高中艱苦的學習生活還是很能鍛煉人的,特別是讓我們的基礎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這個對於大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大學的很多課程都需要我們在高中的時候打下基礎。如果我們在高中的時候沒有學習到應有的知識,上到大學之後會覺得很吃力的,這個也是我對學弟學妹的一點小建議。

剛到上海中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走入了一片新的天地。而到了清華之後,展現在我麵前的,則是一片知識的海洋。我深深地陶醉於其中。我最喜歡清華的圖書館,在沒有課的時候,我經常跑到老圖書館去看書。冬日的陽光恰好照到窗邊的書桌上,而我拿起一本數學的著作,在和煦的陽光中靜靜地看著。沒有一絲功利的色彩,純粹是喜歡。仿佛又回到了小學的時候,自己一個人拿著題目思索的場景。那種感覺,真好。

這條光榮與荊棘之路,我還在走下去。我知道未來有鮮花在等待著我,某個路口也會有荊棘。不管怎樣,我都會堅定地走下去。我的夢想之路,不會斷!

千錘百煉入燕園

【何李霸】

廣東省自主招生前三甲之一

盡管考取北京大學的目標是如此清晰,但過程卻是一波三折,我輾轉了競賽、保送考試、自主招生和高考等考場,才最終得償所願。我的內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和欣喜,不僅為了圓夢北大,更為了那個在困難中從未低頭、積極理性地堅持奮鬥的自己!

北望神州,百年燕園承載著無數求學者的青春夢想,隻因“大師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讀書”。這座學術的殿堂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的文化沉澱與開拓創新,為推動中華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使其成功躋身國際一流大學的行列,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

選擇燕園,不僅僅是一個決定,更是一份責任。常有人說求學路上重在拚搏,但在我看來,一個遠大而清晰的目標比奮鬥本身更有意義。古往今來,凡有成於業者無不縱通南北、橫貫東西、胸懷天下。而在我人生的前18年裏,溫暖的南國便是我的整個世界,南方的氣候、南方的習俗和南方的文化造就了我的全部,綿延千裏的秦嶺隔絕了我的視線,960萬平方公裏的廣闊我卻隻獨窺一隅,這樣的缺憾讓我對北方的土地產生了無盡的好奇和向往。也許要經曆嚴寒的折磨,要經曆適應新文化的陣痛,要暫時向故土的一切告別,但在那裏我也將打開全新的視野,與不可多得的學術精英共同學習進步,並從不同的大師身上汲取營養,磨礪成為更加符合新時代國家發展需求的青年築夢者;更重要的是在北京大學,在一所勇於在民族發展進程中走在前列的高等學府,每一名北大人都將把自己的人生與所有中華兒女的命運聯係在一起,為全民族的偉大複興而揮灑青春,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也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盡管考取北京大學的目標是如此清晰,但過程卻是一波三折,我輾轉了競賽、保送考試、自主招生和高考等考場,才最終得償所願,當中的不少經曆與體會,我想都值得與年輕學子們分享。

Δ競賽:萬丈高樓平地起

我的母校深圳中學,是一所具有優良競賽傳統的學校,因此初入高中時,我便選擇了一條與大部分學生不一樣的路徑,那便是參加競賽。有人說競賽充滿風險,因為一旦失敗將得不償失;有人說競賽是一條捷徑,也有人說競賽是現行教育製度下功利化的產物,其實都不無道理,但是個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唯有我們親身經曆者知道。

在參加化學競賽的頭幾個月裏,考驗是十分艱巨的。我從未涉足化學專業領域的學習,而我的同學裏卻有一大部分已經參與過相關培訓,他們當中甚至不乏已取得國家獎項的高手。我就像是個學步未久的嬰兒,置身於奧林匹克級別的跑步健將群中,但我從未懼怕,因為我相信隻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辛勤付出,不久的將來我一定能趕上他們的腳步,我想這也是每位求學者應有的品質:不畏艱難困苦,勇往直前!

競賽給了我一個很大體會:任何學習都是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之上的。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的深淺決定了你所能達到的高度,離開堅實基礎的支撐,再耀眼的輝煌也將在殘酷的考驗中崩塌。當然,夯實基礎的過程是枯燥而痛苦的,一天又一天不斷地深挖,一遍接一遍細致地打磨,不僅考驗著你的耐心和毅力,更是對心智的極大挑戰。但我發自內心地深信這樣一句話:成功者都有一段痛苦的沉默;昨日種因,今日得果,當你願意承受那樣的煎熬不斷推著自己前進時,你早已書寫了成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