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評點《頤養部》(4)(3 / 3)

怕食者少食【原文】

凡食一物而凝滯胸膛,不能克化者,即是病根,急宜消導。世間隻有瞑眩之藥,豈有瞑眩之食乎?喜食之物,必無是患,強半皆所惡也。故性惡之物即當少食,不食更宜。

太饑勿飽【原文】

欲調飲食,先勻饑飽。大約饑至七分而得食,斯為酌中之度,先時則早,過時則遲。然七分之饑,亦當予以七分之飽,如田疇之水,務與禾苗相稱,所需幾何,則灌注幾何,太多反能傷稼,此平時養生之火候也。有時迫於繁冗,饑過七分而不得食,遂至九分十分者,是謂太饑。其為食也,寧失之少,勿犯於多。多則饑飽相搏而脾氣受傷,數月之調和,不敵一朝之紊亂矣。

太飽勿饑【原文】

饑飽之度,不得過於七分是已。然又豈無饕餮太甚,其腹果然之時?是則失之太飽。其調饑之法,亦複如前,寧豐勿嗇。若謂逾時不久,積食難消,以養鷹之法處之,故使饑腸欲絕,則似大熟之後,忽遇奇荒。貧民之饑可耐也,富民之饑不可耐也,疾病之生多由於此。從來善養生者,必不以身為戲。

怒時哀時勿食【原文】

喜怒哀樂之始發,均非進食之時。然在喜樂猶可,在哀怒則必不可。怒時食物易下而難消,哀時食物難消亦難下,俱宜暫過一時,候其勢之稍殺。飲食無論遲早,總以入腸消化之時為度。早食而不消,不若遲食而即消。不消即為患,消則可免一餐之憂矣。

倦時悶時勿食【原文】

倦時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則食停於中,而不得下。煩悶時勿食,避惡心也。惡心則非特不下,而嘔逆隨之。食一物,務得一物之用。得其用則受益,不得其用,豈止不受益而已哉!

【評】

“調飲啜”之六款,闡發了中國醫家一個十分重要、直到今天人們仍然掛在嘴邊不斷念叨的思想:藥補不如食補。

其實,食物--五穀雜糧、各種菜蔬和肉類,是最好的藥物,它們已經包含了人體所需要的眾多養分,也包含了抑製和醫治身體各種疾病的諸種原素。所以李漁說“愛食者多食”:“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身,不必再查《本草》”;而“怕食者少食”:“凡食一物而凝滯胸膛,不能克化者,即是病根,急宜消導”。這主要是就客觀方麵即食物本身而言。就主觀方麵說,則要注意人自身的狀況和當時的需要,而隨時對吃什麼、如何吃,進行調節。譬如,太饑勿飽,太飽勿饑,怒時哀時勿食,倦時悶時勿食,等等。

現代飲食業有一個職位:配餐師。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這裏既講究吃得科學,又講究吃得美。

《節色欲第四》原文並評:食色性也

節色欲第四·小序【原文】

行樂之地,首數房中。而世人不善處之,往往啟妒釀爭,翻為禍人之具。即有善禦者,又未免溺之過度,因以傷身,精耗血枯,命隨之絕。是善處不善處,其為無益於人者一也。至於養生之家,又有近姹遠色之二種,各持一見,水火其詞。噫,天既生男,何複生女,使人遠之不得,近之不得,功罪難予,竟作千古不決之疑案哉!予請為息爭止謗,立一公評,則謂陰陽之不可相無,猶天地之不可使半也。天苟去地,非止無地,亦並無天。江河湖海之不存,則日月奚自而藏?雨露憑何而泄?人但知藏日月者地也,不知生日月者亦地也;人但知泄雨露者地也,不知生雨露者亦地也。地能藏天之精,泄天之液,而不為天之害,反為天之助者,其故何居?則以天能用地,而不為地所用耳。天使地晦,則地不敢不晦;迨欲其明,則又不敢不明。水藏於地,而不假天之風,則波濤無據而起;土附於地,而不逢天之候,則草木何自而生?是天也者,用地之物也;猶男為一家之主,司出納吐茹之權者也。地也者,聽天之物也;猶女備一人之用,執飲食寢處之勞者也。果若是,則房中之樂,何可一日無之?但顧其人之能用與否。我能用彼,則利莫大焉。參苓芪術皆死藥也,以死藥療生人,猶以枯木接活樹,求其氣脈之貫,未易得也。黃婆姹女皆活藥也,以活藥治活人,猶以雌雞抱雄卵,冀其血脈之通,不更易乎?凡借女色養身而反受其害者,皆是男為女用,反地為天者耳。倒持幹戈,授人以柄,是被戮之人之過,與殺人者何尤?人問:執子之見,則老氏“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之說,不幾謬乎?予曰:正從此說參來,但為下一轉語: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常見可欲,亦能使心不亂。何也?人能摒絕嗜欲,使聲色貨利不至於前,則誘我者不至,我自不為人誘,苟非入山逃俗,能若是乎?使終日不見可欲而遇之一旦,其心之亂也,十倍於常見可欲之人。不如日在可欲之中,與若輩習處,則是“司空見慣渾閑事”矣,心之不亂,不大異於不見可欲而忽見可欲之人哉?老子之學,避世無為之學也;笠翁之學,家居有事之學也。二說並存,則遊於方之內外,無適不可。

節快樂過情之欲【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