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承載教育內容的活動形式,還得有教育活動場所,這就是我們突出的第三抓——抓陣地。作為係統工程的一條龍教育,七個個體要素,顯示著七個不同的教育對象,其活動場所也各有不同的適應性,陣地名稱亦有區別。迎接好生的,主要抓優生優育,陣地是孕婦學習班;培育好小的,是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陣地是幼兒園、母範學堂和小學校;引導好少的,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部分輟學少年,陣地曾是半農半讀夜校,現在是接送中學生的專用客車;教育好大的,是做四有新人的教育,陣地是農民夜校,大連財經學校後石分校、文化技術學校和村民論壇;敬養好老的,主要也是對大的,同時針對老的,陣地是老年活動中心;照顧好殘的,陣地是辦福利廠,讓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在自食其力中受到教育;安置好死的,導向是殯葬改革,教育對象包括大的和老的,特殊陣地是置放骨灰盒的祭祀堂。在上述適應不同教育對象的不同陣地外,還有輻射全村、涵蓋一條龍裏從小的到老的通用陣地,這就是配有專職播音、攝像的有線廣播和閉路電視。
以上突出的三抓集中解決的是教育實在。但這還不夠,還必須在此基礎上,把教育引向深入。這也正是同誌關於教育必須從具體事件抓起的深層含義。從具體事件抓起,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就事論理,是要把就事論理提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高度,要從深層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為此,我們突出了第四抓,即抓根本,用的理論武裝農民的頭腦。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思想政治教育麵對的許多具體事件,都涉及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問題。大凡抓起的這類具體事件,我們直接引申到學理論,破除過時的傳統觀念,確立與時俱進的現代觀念。20世紀80年代初期,後石實行的專業集體承包,在農業包幹到戶的大環境下,麵臨新的政治壓力。我們班子成員學習《文選》(1975——1982)本,從同誌關於從中央到生產隊都要實事求是和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的論述,解開了思想困惑,堅定了我們自己選擇的承包模式。《同誌文選》第三卷發表後,我們選學12篇文章,理出7個專題、32個基本觀點,反複深入學習,聯係思想實際,破除了一係列傳統觀念,樹立起大發展觀、大投入觀、大人才觀和大服務觀四大觀念。對於廣大村民,我們抓住10個基本觀點,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發展才是硬道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反複宣講,正麵灌輸,使村民逐漸明確:從社會主義實質上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一手硬一手軟不是社會主義;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看,公有製一輪獨轉不是社會主義,公有製實現形式單一不是社會主義;從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看,封閉發展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怕吃虧、吃獨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不重視科技投入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大投入觀和大人才觀不能發展社會主義,不確立三個有利於的觀念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等等。
基本理論紮根,不僅經濟發展快,村民的辨別能力強,社會也穩定。前兩年,有幾個功信徒跑到後石,鼓動十來個退休村民和家庭婦女,在我們燈光球場傳播功,被我們現任村長王壽恒同誌攆走了。1998年9月,黨員幹部進行了三觀教育時,我們就在大會上明確指出功的歪理邪說裏,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反動企圖。因此,後石的100多名黨員幹部和1000多名勞動者,沒有一個練習功的,十來個練習功的,自國家取締功後,也很快與這個邪教組織決裂了。
位中國富裕農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從他們的新華山論劍中可以看出,盡管他們背景各異,致富情節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無一例外地既抓物質文明又抓精神文明,且做到了兩手同時抓,兩手都過硬,因此才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