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2 / 3)

根據我村發展和實際需要,大膽引進各類人才,充實到各個方麵,發揮各自特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由於我們堅定不移地、全麵、多層次地抓教育,不但提高了村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而且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保證,塑造了一代新人,為21世紀兩個文明建設奠定了人才基礎。背景資料(三)大連市金州區後石村後石村位於大連市西北40公裏渤海之濱的金州灣畔。全村1023人,有大田2300畝,果樹2799畝,養蝦場1600畝,海岸線6公裏,養殖灘塗2500畝。村實業總公司有集體企業26家,外商獨資、合資企業12家。與1978年相比,1999年社會總產值增長862倍,利稅增長274倍,實現6025萬元;外貿出口額增長1600倍,實現39228萬元;人均收入增長41倍多,達到6889元。

陳玉圭(大連市金州區後石村黨委書記):

在我們建設現代化新村的實踐中,我有一條深刻體會: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一個硬件。道理很簡單,農村的現代化,要靠具有現代化綜合素質的人去建設。人們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驅動器,是精神與思想。而精神與思想這一驅動器功能的發揮,靠的就是教育。況且,人的現代化(現代綜合素質的具備)本身,是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這一重要標誌,也正是靠思想政治教育來確立的。

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換句話說就是農民教育,首要的是實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小平同誌的指示,抓精神文明建設,要從具體事件抓起。從具體事件抓起,就是要抓住教育的針對性,就是要有什麼問題,搞什麼教育,不能搞脫離實際的空對空。這是我們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的貫徹和運用。所以,我們突出的第一抓,叫做抓求實。

後石村20多年實踐表明,求實抓教育,教育的內容實在,教育的效果實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從實行計件工分中少數村民投機取巧鑽空子,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張的事件抓起,深人持久地開展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主人翁教育,激發起愛國就得愛社會主義,愛社會主義就得愛集體經濟的勞動熱情,加上我們變計件工分為小段包工,調動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使脫貧步伐大大加快。20世紀80年代伊始,我們從一個年輕媳婦幾次把婆婆罵到大街上的事件抓起,進行敬老養老教育,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好媽媽、好妯娌、好鄰居的評選活動,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形成了敬老養老和團結友愛的風氣。1983年冬,我們村裏決定用冬閑的時間修攔海大壩,建金州第一個大蝦養殖場,部分勞動者怯陣、退縮,我們從這件事抓起,進行艱苦奮鬥的教育,呼喚起衝天幹勁和堅強意誌,苦幹兩個冬春,立起了海上長城,修建了1000多畝養蝦場,當年就獲純利42萬元。這兩項教育的思想成果,延伸到村裏開發利用本地資源的3年奮鬥上,實現了後石村經濟發展史上第一次跳躍式增長,後石人越過了溫飽階段,告別了貧困生活。時間推進至1985年,我們從圍繞本地資源上的幾個小企業,大都由紅火滑向冷清、倒閉,部分村民對農村興工求發展失去信心,從發出老實巴交的農民,命該老老實實務農感歎的事件抓起,進行產業結構單一必窮和無工不富的教育,達成了調整產業結構的共識,樹立起大幹發展的信心,5年跳出資源圈子,新建7家產業,總產值接近半個億,人均收入達到2198元,後石成為省報載文宣傳的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從具體事件出發確定教育內容之後,就需要創建一個有效的承載教育內容的活動形式,這就是我們突出的第二抓——抓載體。後石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在引發我們抓主人翁教育的具體事件之後創建的。那個具體事件,是我們一段時間隻重視抓經濟,忽視放棄思想教育所造成的一個惡果。我們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教育後,經濟建設和思想建設出現蓬勃向上的好勢頭。由此聯想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們在改造人的思想,鑄造人的靈魂上,動了不少心思,費了不少力氣,後石人卻照樣受窮。正反實踐,使我們感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光抓精神文明,窮;光抓物質文明,必然導致亂。窮和亂,都不是社會主義。隻有兩手都硬,才能治窮為富,治亂為安,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1年冬,我們領導班子就形成了正式決議,並提交到群眾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係統地開展一條龍教育,我們把它叫做:迎接好生的,培育好小的,引導好少的,教育好大的,照顧好殘的,敬養好老的,安置好死的。從那時起,我們把從具體事件抓起形成的各種教育內容,通過一條龍教育中七個部分的教育運作,去實施,去兌現。從而形成農村的全員教育和人生的全程教育,確保了教育內容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