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2 / 3)

那次展覽引起了全國關注。批了多年的資本主義沒有抓住真憑實據,在石獅居然有八大王亂市場,有那麼多數字,看來資本主義委實太厲害了。記得有一個私造香皂的人,抓他辦學習班,他逃到山裏去,扮成養蜂人,後來被抓住,報紙上還登出養蜂人落網記的報道。因為誰也沒有搞過資本主義,石獅一下子弄出這麼多資本主義,吸引了全國的注意。記得《解放軍報》社的姚副總編專程來到石獅找我探討資本主義到底什麼樣?緊接著,省委工作隊七進石獅,一次比一次形勢嚴峻。中央新聞紀錄片廠為此拍攝了《鐵證如山》。全國辦增產節約反對浪費展覽,也把石獅展覽的內容複製了一套,由財政廳轉至財政部,把石獅的資本主義當靶子打。

就這樣展覽辦了一年多,十一屆三中全會來了,一看調子不對了,展覽收場了。

20年後,我又辦了石獅改革開放成果展覽。當年那個被抓的養蜂人,又創辦了愛華牌香皂廠,全國多家報紙有報道,題目是小小農民香皂廠,占領京滬大市場,愛華牌香皂蜚聲全國,當時項南書記說他還在王府井排隊購買過。此人後來被評為全國十佳企業家。原來展覽的八大王,大部分幹得不錯,成了改革開放的骨幹力量,20年後以先進模範的身份又一次走進了我的展覽。中央電視台得知這個展覽後專程來石獅采訪,中央一些報紙也來采訪,有記者寫了六七千字的篇幅報道石獅改革開放的成果,省裏報紙電台也跟著進行了報道。

石獅又一次出了大名。隻不過這一次是好名聲。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中央50號文件,對廣東、福建給予特殊政策,給人的感覺是把往日緊閉的國門打開了一道縫隙。但國門開的還不算大,如果沒有之後的南巡,石獅的發展不會這樣快。

1978年前,此地隻是一個村鎮,僅有十幾家集體企業,規模很小,沒有一家國營企業。改革開放之前,僑胞回鄉限量攜帶商品。1979年後,海關公布可以大量攜帶日用品,於是大量華僑擁入石獅。當時銀行彙率較低,帶東西合算,於是華僑們就像螞蟻搬家一樣大量地把一些洋貨帶了進來。我估計,每年從深圳入境帶回來的洋貨就有200萬斤,從郵電口寄回來的就有11萬包。中國大陸少見的收錄機、彩電、錄像機等等都如地下冒出來似的,一下子充斥在160平方公裏的石獅土地上,因此石獅再度閃亮起來。這些洋貨是稅前的,很便宜,這對於封閉已久的大陸充滿了誘惑。而石獅就是向內陸兜售洋貨的櫃台,隻是這個櫃台有160平方公裏,石獅立時被全部調動起來了,幾乎人人經商,石獅成了名副其實的商埠。

有人寫詩描述當時的石獅:鋪天蓋地萬式裝,

有街無處不經商。客來四海驚繁華,繽紛神州盡道洋。就這樣積累了10年,石獅完成了原始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和精神準備,由市場帶動企業發展。此時,適逢撤鎮改市的機會,1987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由農村集鎮直接升格為省轄縣級市,1988年9月30日石獅市委正式成立掛牌對外辦公。

石獅市馬不停蹄,開始它的第二個裏程碑,來料加工、仿製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嗖嗖拔節,生產國產洋貨,同時也積累了辦企業的經驗。

當時穀牧同誌講,歡迎僑胞回來參加辦廠。我們出土地,出廠房,出廉價勞動力,但等我們成長之後就可以發展自己的企業。

這就是我們石獅人的總結:小商品大產值,小洋貨大創彙,小城市大網絡,小政府大社會,這就是我們的石獅特色……

通過蔡世佳的敘述,對石獅之路有了漸漸完整的印象。大概是他熱愛家鄉的關係,關於石獅第二次臭名遠揚的故事他沒有敘述。然而,黃色濁流始石獅的故事卻是盡人皆知。

1988年起,從港台和東南亞國家登陸而來的一股黃色濁流。這種以性和金錢為主的潮汐以巨大的能量吞噬了這個毫無思想準備的小鎮,並很快使它陷入不名譽的泥淖,成了和洋貨熱和商品熱很有些相同之處的內陸需求,實際上是一種複雜意義上的反彈,它並不僅僅指性。但是,石獅又一次為這種需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中央政治局常委就說,石獅是黃貨的龍頭,要把龍頭關掉。

這對剛剛建市的石獅無疑為當頭棒喝。一個不道德的縣級小市出師未捷名先臭,十有八九難到頭。人們都用懷疑和異樣的眼光打量著它。那時的石獅猶如船到江心遇迷霧,真真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然而,石獅人卻用極短的時間為自己恢複了名譽,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關掉了黃貨的龍頭,並進行了道德重點建設工程,等同誌再來石獅時,他用讚許的口吻說:石獅市委是有水平的,政策把握得很好,掃黃取得很大成績,出現了經濟和文化兩個繁榮。石獅是社會主義的石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