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獅市多年前曾盛名全國,給人的印象大體是貶大於褒。因為是以石獅命名,使人聯想起《紅樓夢》中榮國府、寧國府門前的石獅子,那上麵不幹淨的成分居多。在國人的眼裏,石獅子就像是我們國家擺在南口的鎮物,因為緊傍資本主義,花花綠綠的東西就特別多,先是搞洋貨,後又搞黃貨,弄得全國人民都知道福建省的石獅是個不安分的所在。然而,就在人們漸漸淡忘石獅的時候,石獅卻又衝天而起,先後榮獲全國科技自強縣(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福建省文明城市創建一級達標城市等稱號,特別是該市農民創辦的綠洲讀書社,以其清麗脫俗的身影,用它朗朗的讀書聲,籠罩了這片曾經幹涸了許久的土地。每片讀書聲就像是一片雨量充沛的積雨雲,當透明的雨線將石獅團團包裹的時候,人們企盼許久的綠色便夢幻般生成出來,往日不幹淨的石獅變成了綠色的石獅和詩意的石獅……
石獅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介於廈門和泉州之間。石獅曆史久遠,隋朝以前,這裏東麵的永寧一帶水灣已形成漁港,而這一帶是泉南惟一的鹽場,由於運鹽和販魚者往返泉州,必經此地,因之就形成了史書上記述的東京大道(即今日石獅管頂街)。其後,過往商旅在道旁建了一座石亭,供人避雨憩息。後又有人在石亭北造一座觀音廟,以祈發財平安。後來,又有人在廟前置放了一對石獅,這裏又被人稱之為石獅亭。由於這裏是交通要道,又因這些景觀大都是吉祥祈福善男信女所置,所來人眾日漸趨多,久而成村,日西林村,石獅最初的雛形便由此而來……
1987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石獅由原來晉江的一個農村集鎮直接升格為省轄縣級市。
石獅是福建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的主要祖籍之一,全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近30萬人,祖籍石獅的台胞30多萬人。
早在20世紀60年代,石獅人就開始發展商品生產,擺攤賣小洋貨,被外地人稱之為小香港。談起往事,石獅人不禁唏噓不已,石獅市華僑聯合會主席蔡世佳說:
石獅的發展,大體經曆了四個階段:一是孕育階段,二是雛形階段,三是集鎮階段,四是建市階段。由於石獅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發展前期深受華僑台胞商品觀念的影響。同時,它也被稱之為資本主義的重災區。1976年前後,趁著管理鬆懈之際,鎮上一些沒有職業的人開始經商,他們從全國各地采購東西,然後再高價在此出售。因這一帶是僑區,購買力強,於是這裏就形成了一個無人封冕的自由市場。後來,這個自由市場被當做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了。而且曾引起中央的注意。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到福建省視察時曾在省級幹部大會上點名批評石獅是資本主義複辟,說此地除一麵國民黨旗沒有掛之外什麼都和資本主義毫無二致。記得廖誌高送皮定均骨灰回北京時,華國鋒接見其第一句話就是:石獅的資本主義泛濫情況現在怎樣?為了讓中央放心,石獅還在廣場搞了聲勢浩大的誓師大會,堅決與資本主義劃清界限,並寫了450個字的電報發往中央,450個字45元錢,我參與其中,所以我記得很清楚。這時泉州要召開現場會,要求石獅搞個展覽館,責成我們一周之內搞成。當時我們抓了不少資本主義的典型,記得萬字號的投機倒把分子11個,1000—5000元的100多個。最大的投機倒把分子叫林清業,他竟然賺了24000塊錢。館內展品共分三大部分,一是四人幫奪權醜態;二是反對資本主義複辟;三是粉碎四人幫的新麵貌。前麵是毛主席語錄:我們的目的是讓資本主義絕種……在反對資本主義複辟部分,結合石獅本地的情況,搞了一個八大王專欄,這就是當時搞資本主義的買賣人,他們是螺絲大王寧太平、水產大王王善崔、撲克大王蔡清何、票證大王武文戀、煙絲大王林秀碧等等,每人配了漫畫,下麵有簡單文字。我們原準備展覽幾天就撤掉的,哪知道中央來人了,先是財政部領導看過後表態,說很好,不能撤,讓更多的人來受教育。以後省市、中央、全國人大一些領導都來了,他們來看過後都說很受教育,講此展覽要長期辦下去,還要辦成類似教科書那樣的東西,告誡子孫後代永遠不要搞資本主義那一套。我當時是這個展覽館的具體承辦者、參與者。我是奉命行事。可能是我在鎮上算是一個文化人吧。我是1961年8月高中畢業。從初中起就讀書好,先在華僑中學,後到泉州,保送到泉州五中,這是所重點中學。我是華僑家庭,父親在菲律賓。等我畢業考學時,適逢困難時期,大學理工科招生減少一半,於是我就被分配到石獅鎮僑聯工作。從1961年到2001年,我在僑聯部門已整整40年,這在全國僑界是罕見的,因此,1994年我被評為全國僑界十佳,這算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鎮僑聯有名稱卻沒有正式編製,我一直是臨時工,而且一幹就是30年,直到鎮晉升為市才算有正式編製。雖然我不是正式幹部,但鎮裏有許多重要工作是我承擔的。比如中央領導來、建市籌備等我都參與接待和策劃。因此辦展覽這樣的事一般少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