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火爆的畸形產生(6)(2 / 3)

“文革”10年使包括我本人在內的無數人成為了“被耽誤的一代”,這是人人都痛恨的政治災難所致,在幾千年的人類曆史進程中也是極少見的,它多少帶有“不可抗拒性”。然而今天的高考指揮棒的揮動是不是又導致了另一種殘酷,迫使我們的孩子正在成為“被剝奪選擇個人權利的一代”?

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誰又能不承認這個結論?

普遍的情形是孩子們已經麻木了,即便他們隱隱約約知道些自己的這種權利,但看在父母含辛茹苦的份上也不想開口了。不是沒有孩子站出來像趙延那樣麵對可以理解他的父親表明心跡,隻是現實中這樣的事例太少了,趙延敢說是因為他的父親理解他,並尊重和支持了兒子的選擇。如果換一個父親或母親,趙延的結局可能就不是現在這般很開心的現實。

我在某學校采訪時,得知那裏前年有個落榜生因為不願再考大學了,父親在他回家後先是狠狠地揍了他一頓,然後告訴兒子:不考大學可以,你要是留在家裏,你就去死,要不你就給我滾得遠遠的。

兒子欲哭無淚,用什麼話懇求父親尊重他想做一名攝影師的選擇都沒有用,最後兒子隻好關上門割腕自盡……

“我們學校這10年中已經出現多起不考大學而被家長逼死或逼走的事件,弄得我們老師壓力都特別大。你想,如果不幫助孩子考上大學,一旦有個三長兩短,我們當老師的不也成了間接殺手嗎?”這個學校的一位老師黑著臉對我說。

在采訪這類“高考報告”時,我的感覺總是最痛苦的。

其實人人都知道這個理:社會是由各種人組成的,大學生或者知識分子是一個社會的塔尖,沒有塔底、塔座,也就不可能組成一個完整的高塔。

問題是“知本”時代和文憑社會逼得人人都忘卻了這些理,通常的勞動者光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話隻有在每年的“五一節”那一天才有人出來喊幾句,剩餘的364天裏我們聽到和見到的全都是“知本”與網絡名詞,以及由“知本”和網絡名詞構成的一夜之間便可富甲天下的美夢和花環。

“知本”和網絡肯定是我們已經進入新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但需要指出的是,像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大學的門還很有限,即使按照國家製定的在10年之後我們的大學入學率將從現在的9%左右上升到15%左右,仍有85%左右的適齡青年不能跨進大學“龍門”,過度地強調人人考大學顯然隻能讓更多人在有限的“龍門”前殉葬而死。我們發現即使像美國這樣的教育大國,不選擇上大學的人仍占多數。我們現在不是很多人瘋狂地想做“比爾·蓋茨二世”嗎?不知有誰想起過比爾·蓋茨這位電腦天才也是半途放棄大學而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職業!

想上大學肯定沒有錯,但理智地選擇個人成才的人生之路必然收益更可觀,並且絕對沒有錯。

新世紀開端之際,我們應該在國人中大力提倡一件事:讓孩子們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知本”和網絡很重要,但通過做考試機器所獲得的一張文憑,並不能真正進入“知本”階層和網絡世界。

新世紀裏,也許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比尊重個人的選擇和意願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更符合文明進程的內涵,也更體現個性創造的特征。

考上了大學又怎樣?

“考上了大學當然好。”這同樣是個不用質疑的回答。

但值得我們置疑的是中國人現在對“考上了大學當然好”的“好”字中,有多少是可以使一個人能在今後漫長的人生奮鬥中體現出自身的實際價值?在我們民族與當今世界列強抗衡時凸現自己的能力、體現民族精神的意誌?

考上大學當然好,好在有張找工作的文憑;好在能於社會的生存空間裏被人承認自己是個知識分子;考上大學好在有飯吃,好在有前途。

中國人自古講究實惠,前些年很多人不上高中考中專,因為中專畢業後能直接找到工作,而高中畢業如考不上大學等於沒上。大學專科生畢業不包分配隨之出現,人們開始直奔大學本科以上的學曆考試,近3年間研究生考試熱火朝天,人數年年幾十萬幾十萬地往上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