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坐在汽車上看美國(25)(1 / 3)

丹佛藝術博物館(Denver Art Museum)已有近一百二十年的曆史,是一家非盈利性的私人博物館,依賴私人捐贈和貸款;藝術博物館基金於1988年建立後,一直是其最主要的投資來源。自建館之日起,它就樹立起一個美好而高尚的宗旨:通過保留和展示久遠的和當代的藝術品來培養和提高落基山地區居民對藝術的鑒賞能力,並不斷努力實踐。看介紹,知道它的前身是創建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丹佛藝術家俱樂部,1949 年開設了自己的畫廊;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增加了兒童中心,又於 1971 年建成了北樓,俗稱博物館“老館”--它由意大利設計師基奧·伯恩梯( Gio Pointi)和位於丹佛的詹姆斯·蘇德裏爾建築工作室(James Sudler Associates)設計,是一座七層大樓,麵積超過 210,000 平方英尺,它的落成使博物館自創建以來能夠首次在一幢樓內展示所有的收藏品。2006年10月,它完成了“新館”即弗雷德裏克·漢密爾頓樓(Frederic C. Hamilton)的建設而再度實現了擴展。今天,它已是麵積365,000 平方英尺的綜合性博物館,擁有三個展覽廳,一個禮堂,以及一座永久性的收藏藝術館。

我們中午時分來到丹佛藝術博物館。它座落在鬧市區,距著名的“金頂議會大廈”大約二三百米。

首先吸引我們注意的是它的新館即弗雷德裏克·漢密爾頓樓的建築形象。有人說它類似於附近的落基山脈頂峰,有人說它像大鯊魚;而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倒覺得它的一個銳角直刺藍天,似一把利劍。不同的人對藝術品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管它什麼形狀,反正我覺得它“後”味兒挺濃的,挺“各色”的,具有相當大衝擊性甚至衝擊得讓我有點受不了。

更仔細地進一步對它進行觀察,可以知道這是一座用金屬鈦和特殊玻璃建成的、由多個三角形和多邊不規則形組合起來的抽象建築,無論其內部還是外部,都呈現出某種傾斜平麵,並且讓人感覺它處處是銳角形的角落。當我們參觀完了新館上層幾個展室之後沿樓梯往下走的時候,它的變形扭曲和參差不齊的建築形態,給人一種很特別的心理擊打,一般人不太適應。妻子說,覺得像進了中國科技館裏的“怪坡”和“斜屋”,有點頭暈目眩;我女兒則很調皮地裝出要跌倒的樣子同我一起合影留念。這種狀態能夠讓人正常地去欣賞藝術品嗎?我有些疑惑。也許某些“現代”或“後現代”藝術需要在這種感覺中去欣賞?未可知也。

但是,不管我個人或像我一樣比較古板的接受新生事物遲鈍的人感受如何,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許多業內人士和輿論界還是給予它高度評價。有人說,它在科羅拉多州和丹佛市的出現,“成為美國落基山腳下具有標誌性的現代建築”,目前它仍在擴建,“至擴建工程完成後,丹佛藝術博物館聯合體將成為全美最新、海拔最高、最具有現代藝術特色建築的藝術博物館,也是全美二十家收藏最豐富,藝術教育活動最多的著名博物館之一”。當今世界上頗有名氣的時尚傳媒巨頭康德納斯(CONDE NAST)旅行者雜誌,還把它評為世界上最新奇的五座建築之一。

現在不能不說說它的設計師了。這座十分“各色”的建築物,是由丹尼爾·李博斯金(Daniel Libeskind)工作室和戴維斯(Davis)合夥集體合作設計完成的。戴維斯其人,我不甚了了;而丹尼爾·李博斯金卻是大名鼎鼎。據媒體介紹:他是猶太裔波蘭人,1946年生於波蘭中部的羅茲,父母是大屠殺的幸存者。1957年舉家遷往以色列,1959年定居美國紐約,1965年加入美國籍。從小音樂造詣頗高,擅長演奏手風琴。他在以色列學習音樂(獲得了美國和以色列文化基金會獎學金),並在紐約成為一個演奏家。而後,他離開音樂學習建築,1970年獲得紐約科學和藝術庫珀聯盟建築學學士學位。1972年,在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獲得了建築曆史理論學研究生學位。他的建築作品遍布世界各地,除這座丹佛藝術博物館新館之外,還有柏林猶太博物館、奧斯納布呂克的努斯鮑姆美術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多倫多皇家博物館,尚在進行中的博物館興建方案有舊金山當代猶太博物館等;在瑞士、意大利、德國、英國都有文化及商業設計項目。他於1990年創立李博斯金工作室(Studio Daniel Libeskind),並擔任首席設計師。2003年2月獲選為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重建項目的總體規劃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