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坐在汽車上看美國(24)(1 / 3)

最震撼的應該是峽穀中一座突兀而起的山峰,據說它叫“大白皇座”,平地拔起,巍然聳立,高達四百二十七米。我們看它的時候,天色已晚,其形態和顏色模糊不清。看有關材料,有人如是描述:從峽穀穀底往上,岩石色彩層次分明:底部為紅色,向上逐漸變為淡紅、白色。孤峰頂上,綠樹蔥籠,十分俏麗,仿佛一根華美的玉柱,立於五彩繽紛的峽穀之中。再加上周圍的白楊、梣木和楓樹的新綠,以及崖壁上的植被與地衣的嫩綠,經陽光照射,景色更加嫵媚。遺憾,這次我無法欣賞到這等美色了。

坐到大巴的最後一站,一條水量相當充足的河流出現在我們麵前。它不舍晝夜,向下流去,帶來清涼,帶走暑熱。它的名字應該叫維琴河(Virgin River),科學家們說,錫安公園之所以有現在的狀貌,大半是這條河的功勞--正是由於維琴河長年累月地切割,錫安峽穀的紅色與黃褐色砂岩,才呈現如此奇特的景象。維琴河與深深峽穀相映成趣,也是一個著名景點。這裏河麵寬闊,清晰而略有浪花的河水在陽光下泛著白光,映照兩旁紅色岩石,誰說不是一道美麗風景?我們全家跑到岸邊與它合影,以為永久紀念。

錫安景色真是美不勝收。看不完,說不盡。

然而,到此真的“歎為觀止”了?難道它鐵定就是猶他國家公園中的“白妞”?

我又遲疑了。不要說猶他州還有兩個國家公園或因道路塌方無法前往、或因時間太緊暫不遊覽,就拿已經看過的公園和紀念區而言,也很難從美學角度排出一二三四。不管“黑妞”、“黃妞”、“紅妞”還是“白妞”,她們都是“美妞”。因為,美,是獨特的,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它們各有各的美。

而且,在猶他州的國家公園和紀念區之外,也有非常美麗的景色。當我們穿梭在各個公園、紀念區之間的路途中的時候,常常被各種美景吸引,忍不住停車拍照。

猶他就是一個大公園。

(2010年7月31-8月3日)

雲遮霧罩大峽穀

這次來美國之前,常常浮現在我腦子裏的自然景觀就是大峽穀。那是從中國科技館球幕立體電影得到的感受。那個片子我看了兩遍。來美國後,女兒又給我買了一盤介紹大峽穀風景的DVD,深化了關於大峽穀的感性印象。

電影和DVD可以給你長鏡頭,使你從高處遠距離俯瞰這條漫長的曲曲折折的火紅色峽穀,看它深深穀底蜿蜒爬行的河水,看它藍天下形態各異的紅石造型--如磚塊堆積,如浮屠聳立,如蜂窩,如蟻穴;有的孤峰直上,有的數峰並立,有的兩壁之間隻留一條狹縫,有的如鋸齒切割天穹,有的在一麵山上開天窗,有的則呈現出各種人物或動物形象……千奇百怪,難以名狀。

電影和DVD也可以給你特寫鏡頭,讓你看到紋理清晰、層層疊疊的穀壁地質斷麵,看清它如畫家描繪出來那樣的細密紋路和曲線圖案,也讓你學著用畫家的眼睛去辨析它的絢麗色彩:鮮紅,赭褐,黝黑,雪白,鐵灰,淡紫……

那部電影還使我看到許多驚險場麵:似乎從天而降的湍急洪流,千回百轉的險灘,一群將生死置之度外、拚死同激流搏鬥的探險勇士;再加上球幕電影的立體效果,讓你感到洪水似從頭頂上灌下來、而激流中的船就要撞到你身上……給我太強烈的衝擊。

但是,我知道再精彩、再逼真的電影、DVD以及其他藝術品,也代替不了你身臨其境。所以這次來美國我第一想去的地方就是大峽穀。

大峽穀在科羅拉多高原“大樓梯”景觀的最下一個台階上,位於亞利桑那州境內;印第安人傳說,它是在一次洪水中形成的;而洪水中,人類被上帝化為魚鼇,始幸免;據說當地的印第安人至今仍不吃魚鮮。而地質學家則給以科學解釋:大峽穀乃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這條河全長2320公裏,由於河水長期衝刷,不舍晝夜向前奔流,開山劈道,回流百轉,在主流與支流上刻鑿出十九條峽穀,而其中最深、最寬、最長的一條則是凱巴布高原上的這個大峽穀,被稱為“峽穀之王”。大峽穀全長四百四十六公裏,頂寬六至二十八公裏,最深處一千八百米。這裏的地貌為典型的“桌狀高地”,也稱“桌子山”,頂部平坦而側麵陡峭--由於水、風等的長久侵蝕,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穀之間地區的保護帽,形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岩石中那些脆弱的部分,經不住風吹雨打或激流衝擊便消失得無蹤無影,而留下來的部分,其形狀往往很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