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藝術信仰之地聖達菲!這就是藝術寶庫聖達菲!這就是本身也是一件精美藝術品的聖達菲!
班德利爾
班德利爾,在新墨西哥、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一提它,一般人都知道是美國國家紀念區(Bandelier National Monument)或稱國家考古紀念公園。它位於新墨西哥州北部,從聖達菲往西北走,大約七十公裏。這是一個火山峽穀,五六百年以前,阿納沙其(Anasazi)印第安人曾在這裏住居、生息。
其實,班德利爾不是火山峽穀的名字,而是一個人名。有的文章說此人是瑞士印第安學研究家。我推測,他可能是十九世紀後期在美國伊利諾伊某銀行供職而最終獻身於考古、探險事業的瑞士人--因為,據斯特夫·呂貝克著《廢墟的真相》(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9)一書第五章《查科峽穀(Chaco Canyon)印第安人的古老屏障》中說:“當時(十九世紀中後期)美國西南部最充滿激情的探險家首推安托夫·班德利爾,一位中年的伊利諾伊銀行家;秀麗壯觀的風景和遠古的文化遺址是他夢寐以求的東西。班德利爾於1880年得到美國考古協會的一筆資助金(這種協會的出現在當時可是一個嶄新現象),得了這筆錢後,班德利爾去了新墨西哥州的聖達非,買了一頭驢,開始了他的旅行。他花了18個月的時間交叉橫貫於新墨西哥。他在新墨西哥訪問了167座廢墟遺址,其中最壯觀的是由他的印第安向導胡安·約·蒙大亞帶領著他去的。蒙大亞帶著班德利爾從聖達非出發,跨過裏約格蘭特河,來到一個名叫利托佛利爵的峽穀(也稱為豆溪)。班德利爾在這裏巨大的懸崖下看見了一長排已瀕於崩塌的住宅;住宅後麵則是天然或人工的洞穴,顯然是一個被遺棄城鎮的一部分。今天,為了紀念安托夫·班德利爾,利托佛利爵峽穀已改稱班德利爾國家考古紀念公園;班德利爾曾把此地稱為‘我所見到的最為壯觀的東西。’”
曆史不應該(按常理也不會)忘記任何一個對人類世界做出過貢獻的人。班德利爾,因為一百多年以前的考古發現而永載史冊;並且,美國一個重要國家紀念區冠以他的名字,而使之家喻戶曉。他沒有白來這世界一回。他努力了,他付出了;他也得到了曆史的認可和尊重。
我們到班德利爾的時候正是下午,太陽光從西南方斜著灑在峽穀裏,清晰地現出數百年前原住印第安人的活動遺跡,使我們也像當年班德利爾那樣看到“最為壯觀的東西”。我們順著峽穀穀底的小路走去,有一隻小鹿在不遠的地方吃草,妻子抓拍了幾個很有意思的鏡頭,非常可愛。在小鹿的旁邊和前後左右,就是一片片房屋遺址,如今隻剩下房基或是半米來高的殘垣斷壁。房子底層是用不規則的石頭和以灰泥壘成,雖經幾百年的風雨侵襲,卻仍然頑強地矗立在那裏,表現著不屈和堅毅。有的房子是三四間、五六間連在一起;有的則十幾間或更多,相互連接而組成一個群落。你往前走吧,斷斷續續,足有一兩裏地,都是。從房子內部結構看,似乎有裏外套間或做飯的廚房什麼的--我不敢斷定。在房子群落的另一側,有一個直徑十幾米的圓坑,坑壁壘以石塊,底部平坦,似有人跡活動的遺留物,女兒看介紹說,那是舉行宗教祭祀的地方。在更遠的地方,圍有一圈直徑二三十米的圓牆,應該是集體活動的場所,但具體不知何用。再看北山坡,遍布大大小小的洞穴。若遠望,如蜂窩;近之,則明顯看出是人的居所。洞穴有大有小,就天然之狀略加修整。有的洞穴有豎梯,雖不甚高,然爬上爬下亦有難度。女兒女婿和八歲的小外孫好奇,爬上洞口或爬進洞內看個究竟,四歲的外孫女也吵著要上;老夫聊發少年狂,我雖年逾七旬,未經妻子女兒批準也悄然爬進洞裏。裏麵空間不大,約五六平米;底不甚平,壁上鑿出小龕,可置雜物或放燈具--未知其詳。我將頭及上半身探出洞口,讓妻子攝影留念,以證明“廉頗老矣,尚能爬洞”。不過,數百年前的印第安人,若無木梯,上下頗為不便。他們就這樣生活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