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之園”其實並不像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山那樣是天神居住休憩的樂園。這個所謂“神之園”,原本是“人之園”。據介紹,最初它是印第安人經常光顧之地;在鐵路帶來首批觀光旅客之前,住在猶他和科羅拉多的印第安人還時常在這裏過冬,那時,這裏可謂印第安人之“樂園”。那是十九世紀末之前的事情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腳步,使這些印第安人遭遇了“失樂園”的痛苦。1897年,一個名叫查理斯·帕金斯(Charles E.Perkins)的先生買下了部分“神之園地”,他死後,子女按其遺囑出讓給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市府以免費供公眾休閑觀賞,之後逐漸開發擴充為現在超過1360英畝的公園,成為世人遊玩娛樂場所。
細想想,這裏麵包含著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好幾個曆史悖論。
(2010年7月9日)
陶斯:城小名氣大
陶斯(Taos),這個座落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北部一條河流峽穀裏的小城,隻有八千居民,卻世界聞名。1992年根據文化遺產評選標準C(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它還被評為全球十大聖誕度假勝地之一,據說聖誕夜整條萊道克斯(Ledoux)大街都點上傳統聖誕燈或紙燈籠,廣場上舉辦印第安人聖誕節前夜慶祝活動,聖誕節那天你還可以盡情在滑雪場滑雪。不過,這些我都無緣。
顯然,陶斯之所以名世,在它極富特色的文化。
在這個晴朗的夏日,我們的汽車開進陶斯。首先給我最直接的視覺衝擊的,是滿眼土黃色的泥草土坯建築:藍天下,綠樹間,一座座泥草土坯的低矮房舍,房簷下一排排橫向前伸的梁頭(有的梁頭上還掛著一嘟嚕一嘟嚕的紅辣椒)……而土黃色則是它們的主宰--這就是陶斯的典型景象。你在陶斯街上走走看看,居民住房,商店,文化設施,娛樂場所,政府機構,郵局,飯店旅館,甚至最有現代意味的麥當勞,無不如是。我們是中午時分到的,早就許諾給兩個孩子吃麥當勞,汽車轉了好一會兒,終於看到了“M”大字標誌--原來是一座一層的泥草土坯房子,雖然裏麵的設施和服務同其他地方的麥當勞一樣。這裏看不到高樓。一般居民住宅絕大多數是一層;一些公共設施、旅館、商店、政府機構……亦多一層,少數二層;隻有極少數是三四層的“高大”建築。
這就是陶斯:一座低矮的土黃色的泥草土坯小城!這在全世界恐怕獨此一份。
對於黃顏色,中國人是再熟悉不過了:舉手投足,看看我們的皮膚;走近黃河邊兒,看看加帶著泥土的水。特別是我們的西北黃土高原,看不盡的漫天遍野的土黃色。我參觀過劉東生院士主持的位於陝西洛川的中國科學院黃土研究所,那裏滿世界都彌漫著黃土和黃色:附近的公路是黃土鋪就,汽車走過,黃土飛揚,騰起一陣黃霧;研究所的房子本來是青磚紅瓦,但看上去也幾成土黃色--蒙上了一層黃土;他們在附近標示出來的黃土積層典型地段,深達數十米上百米,好壯觀的黃色畫麵。我們黃土高原的農民開挖出來的窯洞,裏裏外外全是黃色。
但是,兩種土黃色,我們的和他們的,卻又並不相同:我們那裏黃而近白,他們這裏卻黃而稍紅。而且這裏房子的土黃色顯得特別鮮亮,特別顯眼。我不敢斷定是本色如此,還是又加進了人工製作的色彩?
還有一個重大差別:我們的城鎮建築常常要掙脫土黃色,要超越低矮。我們傾慕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大量建造千篇一律的火柴盒般的宿舍樓,追求現代化的色彩,想方設法把傳統的土黃色掩蓋起來,把低矮踩在腳下。
陶斯不,他們有意追求、保持乃至發揚的,就是這種顏色,這種低矮,這種風味。
陶斯的建築完全延續和發揚了原住印第安風格。
有文章介紹說,原始的陶斯印第安村,可能在公元1400年以前就出現了,而至今陶斯附近的一些印第安村落仍在被當地土著居住著,向人們展示著自十六世紀以前就開始的印第安人土胚結構建築房屋的藝術。他們的房子均用曬製的土胚泥磚砌成,牆底部一般厚兩英尺,上部厚一英尺,每年牆壁要用泥灰重新抹過,並作為整個村落儀式的一部分。每一層的房屋都順次往後推移,以做更高一層房屋的台階。地麵上的房屋和上部由門進入的房屋通常都比較矮小,想要爬到上一層房屋須沿梯子上到屋頂所開的洞口。最頂層和外麵的房屋一般用於居住,裏麵的房屋用於儲藏糧食穀物。屋頂用杉樹木頭蓋成,末端穿過牆壁。木頭上麵覆蓋著幾層樹枝,再上麵是抹著厚厚的泥巴的草。泥巴外麵是一層泥灰。當地土著的風情文化和建築特色使陶斯成為一塊具有魔力的地方。
陶斯之所以有魅力,還在於它的風味藝術。我們走進陶斯一個頗為繁華的小廣場,那裏有草坪,有涼棚,有供遊人休憩的長椅,有雕塑,有賣唱的藝人……而廣場四周,則全是富有印第安風味的商店,或專賣印第安藝術品的市場。這裏有印第安風味的陶瓶、陶罐兒、陶碗,有極富裝飾圖案的印第安布匹和服裝,有大大小小的非常獨特的印第安木雕,有印第安布畫,還有其他數不盡看不完的印第安風味藝術品。我們留連忘返,不斷攝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