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有璱瑪在,我仍然極為開心。璱瑪為我畫了一幅畫。畫麵的上部是用黑色蠟筆畫的一個大大的圓臉,斜斜的長嘴,細細的眼睛,頭頂中間是幾束灰色的頭發。從大圓臉兩側直接長出兩隻胳膊;胳膊下麵,就是兩條腿。畫麵的下部,是一個穿著紅色裙子的孩子,兩手伸展,好像在跳舞。璱瑪說,上麵是爺爺,下麵是璱瑪。
真有點畢加索的味道。我夾在書頁裏珍藏起來。
(2010年7月4日)
衣著之類
北京的夏天,我平時都是下身穿製服褲子,上身穿襯衣,覺得再自然不過了,無論上班、上街,都如此;來美國基本還是這身“行頭”,隻是褲子和襯衣換了新的,並且自認為穿得整潔、體麵。可女兒老說,你穿得傻不傻?真是個“老巴子”(鄉巴佬),你看美國這裏哪有你這樣穿戴的?假如你西裝革履還要打上領帶上街,那就更傻。你從前穿的那條牛仔褲放哪兒去了,怎麼不穿?
五年前我來美國時是穿過一條牛仔褲,這次沒帶。
先前,女兒在國內上中學、上大學的時候,說我的打扮像是“老農民”,同何西來在他女兒眼裏的“形象”一個等級。這次來美國,把新衣服帶來穿上,自覺提高了一個檔次,可女兒不待見,在她眼裏我的形象不但沒有“提高”多少,反而更傻。
在女兒他們這輩青年人的意識中,來美國的中國人,如果穿得十分規整,一本正經,那就會像一個農民突然穿一套新衣服進城,越發顯得土得掉渣兒;假如穿得隨意些,甚至看來邋邋遢遢,傳統中國人覺得不怎麼講究,那倒是合乎美國的“潮流”乃至被視為“時髦”。前天在波德的大街上,看到幾個學生模樣的青年走過,女兒悄悄指著其中一個說,那準是來科羅拉多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大概剛來不久。為什麼?你看那身打扮:製服褲子、白襯衣。
美國人是否也這麼看?我沒有、因語言問題也不方便同美國普通百姓直接交流,故不能確切得知。
不過,據我從旁觀察,女兒說的也符合實情--至少部分符合。這可能透露出中國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的某些信息。
中美兩個民族都是偉大的民族,但文化差異(不是優劣)必然存在。譬如,就飲食文化而言,中國正月初一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五月五日端午節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而美國,感恩節吃火雞,複活節吃火腿,獨立日則吃燒烤。而且這些“吃”,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像中國端午節吃粽子,就與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有關;美國感恩節吃火雞,也與十七世紀初歐洲清教徒在移民美洲過程中受到印第安人禮遇而表示感謝相聯係。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慶祝獨立日時還與民眾一起燒烤,這也是一種帶有政治意味的文化活動。昨天獨立日,女兒一家本來也要同我們燒烤一番,可天公不作美;今天天氣好了,女婿一定要在補上。下午女婿在後院忙活了幾個小時,晚飯時擺上一桌燒烤的佳肴,香氣撲鼻。全家吃了一頓豐盛而別有風味的獨立日晚餐--中美文化在家裏交流了。
衣著儀表上的差異也會比較大。美國百姓怎樣打扮?我看:五花八門,自由率性。不過夏天最常見的:上衣體(T-)恤,下身短褲。當然,顏色和式樣形形色色,獨立特行。我曾戲稱美國人夏天在衣著上是“短褲黨”(我要聲明:這話完全沒有任何貶義)。一入夏天,走在大街上,或者到沃爾瑪(Wal-Mart)、阿伯岑(Albertson’s)等超市,你看吧,沒準兒十個人裏頭,有八個穿短褲,剩下兩個穿牛仔。男女老幼皆如是。五年前夏天我們到威斯康星州格林貝女婿老家做客,親家母比我和妻子年長一歲,無論外出還是在家,無論開車還是購物,都是短褲。一個棕發深目的美國老太太,著黑色短褲,精悍、爽快、熱情而帥氣,充分顯示她利落開朗的品格和作風,十分可愛。
短褲,體恤,遍美國皆是。僅衣著一項,美國人比中國人不知要節約多少布匹和資金。
不過有時也會覺得美國人在某些地方顯得過分隨意,譬如在大街上、超市或購物中心,甚至在校園裏,常見某些人不但一身短打扮,而且還隻穿拖鞋,啼哩塔拉--這,至少在我這樣比較古板的中國人看來,不怎麼講究;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或突發事件,奔跑起來,大概不像他們的“國力”在競爭中那樣具有優勢。
妻子那天不知從什麼文章上看到一種說法:世界上各個國家,就衣著儀表看,倒著數,最不講究的是美國人,其次是德國人,第三是素有紳士風度的英國人,文明古國的中國人排第四,最講禮儀的日本人居第五。
(2010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