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坐在汽車上看美國(14)(1 / 3)

一二百年前,當美國西部隻有當地印第安土著居民世代生息、有許多地方或大片土地處於原始荒蕪狀態的時候,一批敢於冒險、夢想發財的白人,或者騎馬,或者趕著大篷車,或者徒步,步履艱難地向西開拓、發展。據有關記載,從十九世紀早期到中期,西遷者多達五十萬人。長途跋涉,羈旅困頓,百無聊賴之極……當忍耐快到極限、希望幾被失望吞滅的時候,突然,他們看到了“煙囪岩”!希望之火重新熊熊燃燒起來。“煙囪岩”這裏有長年流淌著的甘美小溪,他們找到了一塊棲息修整的好營地。“煙囪岩”標誌著:這些曆盡千難萬險的拓荒者再努一把力就到了俄勒岡的新家了;對於摩門教徒來說,摩門教的天堂就要出現了;對於加利福尼亞淘金者來說,他們即將看到閃閃發光的金子了。對於勇敢的富有開拓精神的這些先行者來說,“煙囪岩”是福地,是幸福的象征。在這個曆史過程中,“煙囪岩”也成了山人(洛基山做皮毛生意的商人)及季節性旅遊者的行路指南。

曆史使“煙囪岩”成為西部移民崇拜的對象,成為神聖之物。許多人走很遠的路來到此地,就為了爬到“煙囪”椎體上麵去刻上自己的名字--盡管沒有保留到今天,但有許多書寫材料證明,在那上麵刻名者有成千上萬。

曆史為“煙囪岩”塗上一層金子般的耀眼光彩,並且為它洗禮,為它命名。有記載表明,最早是一個名叫羅伯特·斯圖亞特的商人,1813年從俄勒岡的阿斯特裏特返回的路上看到“煙囪”;最早記錄“煙囪”者是耶和華;而根據皮爾切爾1827年的記錄,從普密特河穀到大鹽湖聚合時,“獵皮毛者”(皮毛商人)在路上最早使用了“煙囪”這個名字。因曆史,“無名的高地有了名”。於是,無名的自然奇跡變成了有名的曆史奇跡。

第三個景點是“斯科茨斷崖”,英文為“Scotts Bluff”。“Bluff”是“斷崖”、“絕壁”的意思。這是一個國家公園,雖不及黃石公園那樣冠蓋美國,名滿全球,但也非常有看頭。進了公園的大門之後,我們的汽車穿過三個隧道,直接開到山頂停車場,那裏已經停了不少車,聚集了許多遊客,但是大都是美國人或西方人,隻有我們來自中國。我們迎頭遇上了一家西方遊人,他們很有禮貌的同我們打招呼,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居然知道我們是中國人,怯生生微笑著喊“Chinese”、“Chinese”。

在“斯科茨斷崖”這裏,同樣保留著不少一二百年以前美國先人西遷的曆史遺跡:在山頂往南看,清晰可見當年人們西遷走過的“俄勒岡小道”(Oregon Trail)。山頂上還有一座墓,上麵寫著死者名字,應該是西遷過程中的不幸遇難者。這時女兒招呼我們往東遠眺:“看:煙囪岩!”今天天好,能見度極佳,居然能夠看到幾十英裏之外的“煙囪岩”。山頂北坡,是萬丈懸崖,驚心動魄,膽小者不敢向下看。倘若將視線稍稍抬起,越過懸崖往北望,一座城市,也叫“斯科茨斷崖”,盡收眼底,樓房、道路、車輛、行人,曆曆在目。該城約一萬五千人,與公園同名,不知是城因園名,還是園因城名。小璱瑪在山頂上最忙活,她不斷采著野花、野草向爺爺奶奶“獻花”;或揀幾塊石頭贈給爺爺奶奶--那可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她的“寶石”。璱瑪獻的藍色小花,在我看來是最美的,路上我一直插在上衣口袋裏。

離開“斯科茨斷崖”時,已近下午五點。按計劃應該打道回府,可是大家遊興正濃。女婿說,要不要再去“羅拉米堡”(Fort Laramie)看看?結果一片讚成聲。汽車轉向西南方向,伴著鐵路迎著太陽行駛,不時有長長的運煤列車通過。女兒指著煤車說,可能是從煤都吉列特(Gillette)來的。女兒女婿以前曾在吉列特一所高等學校任教,五年前我們來探親,在吉列特住了三個月。那裏的運煤列車一天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夜裏睡覺也習慣了車輪滾壓鐵軌的聲音,就像現在住在善安要習慣飛機時時滑過天空的聲音一樣。

“羅拉米堡”在善安北約一百五十公裏,屬懷俄明州所轄,是一座有名的曆史遺址。女兒說,洲洲明年讀四年級,可以集體來參觀--按照慣例,他們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學生進行校外集體活動:一年級去看丹佛動物園,二年級去什麼地方忘記了,三年級到丹佛自然曆史博物館(洲洲去年已經體驗了一把),四年級則要來這裏增長曆史知識、培養曆史意識。

當我們到達“羅拉米堡”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六點多鍾,過了正常開放時間。女婿說,我們隻好自行在外麵觀看。

好大麵積的一個建築群遺址,夕陽照在上麵,為它抹上了一層金色。靜靜的,空無一人。隻有小野兔在草叢中蹦來蹦去。

女兒看遺址前麵的介紹文字,告訴我們:此地原是十九世紀西遷途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樞紐之地,在拓展和開發西部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先是1834年毛皮交易者威廉·舒伯特(William Sublette)和羅伯特·凱姆貝爾(Robert Campbell)在這裏建立貿易中心;1849年美國以國家名義購買羅拉米的貿易中心用來保護和支持在“俄勒岡小道”上遷徙的人,成為軍事要地,此後興盛了五十餘年。現在留下來的遺跡,主要是當年的軍事設施:右手稍遠的地方是軍隊醫院,現在隻剩下房子的框架,屋頂沒有了。正麵一排,是軍官住所,依次是校官的、尉官的……拐過去,則是士兵宿舍。妻子大膽進到軍官樓裏,回來說:“裏麵很高級,設施齊全,鋪著地毯,床鋪、家具也漂亮。”孩子們興致勃勃爬上軍官樓的樓梯照相。我們沿著建築群的走勢,轉到軍官樓的對麵,那裏是辦公樓,還有集體娛樂、演戲的場所;再往遠處,是菜地;旁邊是麵包房,據介紹,它烤製的麵包每天可供七百人食用;麵包房後麵,是一條淙淙流淌的小河,水量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