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坐在汽車上看美國(11)(3 / 3)

現在,科爾恰克·焦烏科夫斯基夫婦的孩子們,大者年逾半百,小者也近不惑,錄象片中多次出現他們在雕刻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其中,科爾恰克·焦烏科夫斯基親自接生的那個女兒,正在講解如何按設計圖尺寸比例放大的技術問題,那專注的神情,使人感到對她來說這世界上隻有瘋馬雕刻一件事。看來假若在他們這第二代手中不能完工,他們的孩子還會接著幹。這不就是美國的愚公嗎?

“瘋馬紀念中心”何時完全建好?科爾恰克·焦烏科夫斯基夫人說,不知還需多少年,這要看資金、天氣等等各種條件和因素而定。有人說,到這項巨大的藝術工程最後完成,也許還得五十年。好,五十年就五十年吧,我想,倘若有生命奇跡出現,老天爺再假吾輩五十年,那時我們這對一百一十七歲的老人,一定再來美國,讓屆時已知天命的外孫領著,去看瘋馬紀念雕像的落成。

“玉米宮殿”

一說宮殿,許多朋友立刻想到古今中外各種皇家建築和政府官邸,例如中國曆代的皇宮(特別是明清北京紫禁城),法國的凡爾賽宮,俄國的冬宮,英國的白金漢宮,美國的白宮……;此外還有各種神殿,數不清的廟宇、教堂、清真寺、佛寺、道觀。不管是人的宮殿還是神的宮殿,它們大都金碧輝煌,雕梁畫棟,有的還珠光寶氣,晶瑩剔透。人們建築它們、裝飾它們,費盡心機,且不惜金銀、珠寶。但是,今天我要報告給諸位的是另一種宮殿,雖然其規模和材質,同皇宮及一些大教堂無法相比,但它的構思、設計、建造,獨出心裁,奇特乖巧,肯定出乎一般人意想之外――這就是座落在美國西部南達科他州(South Dakota)米切爾城(Mitchell)的玉米宮殿(Corn Palace)。

“玉米宮殿?難道真的是玉米做的?”乍聽這個名字,可能你會疑惑不解――當初我同你的反應一樣。

這裏的人們會告訴你:玉米宮殿當然不是徹裏徹外完完全全由玉米做成而不用其他任何材料,因為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還無法用玉米代替石頭、木材、磚瓦、鋼筋、水泥……打地基、砌牆壁、壘廊柱、鋪地板、蓋屋頂;但是,它的內牆、外壁和廊柱表皮等等,確確實實是用玉米錘子再雜以少量的玉米葉、玉米秸及其他草類,裝飾而成。放眼望去,凡是目光觸及之處,能飾以玉米的,幾乎沒有任何遺漏――全是玉米,而且是由藝術家精心設計,用十一種天然彩色玉米組成各種圖案、畫麵。總之,你真真切切看到的是用玉米裝飾而成的一座建築物,就此而言,稱之為玉米宮殿,名副其實。

一般人說到玉米,決不會想到它可以用來裝飾房間、裝飾大樓;而隻想到它是一種糧食,一種食品。我尤其如此。我從小是吃玉米麵長大的。我們華北大平原主要農作物之一就是玉米――我們那裏叫棒子。當年,我的家鄉凡是生活能過得去的人家,一年到頭吃的就是它。小時候我在家鄉,一天三頓飯,幾乎頓頓離不開棒子麵餅子和棒子麵粘粥;兩頓飯之間,我跑餓了,媽媽會拿一個餅子,用刀從中間剖開,撒上一點碾碎了的鹽,再滴上幾滴芝麻香油,就是我最好的零食。最難忘的是用剛剛收獲的新棒子麵貼餅子,飯熟了,一掀鍋,熱騰騰的,一股特殊的香味噴薄而出;貼著鍋的那一麵結出焦黃的鍋巴,脆生生的,咬一口,帶著響聲,舌頭感覺到的是一種淡淡的甜……至今我一想起來還會生口水。當快要收獲玉米的季節,到莊稼地裏割草的半大孩子都會一套絕活兒:挖地溝燒棒子吃。我也追隨大孩子幹過這種“營生”,真是樂趣無窮:你眼巴巴看著火苗把一個個將要成熟而又沒有完全成熟的棒子慢慢烤黃,以至微微發黑;稍後,你會聽到不規律的、間斷性的啪啪爆響――那是玉米粒兒爆花的聲音;這時候,一股股清香味兒隨著聲音散發出來,直往你鼻孔裏鑽,口水開始往外流。此時此刻,甭說孩子,連大人也難以抵擋這種撲鼻而來的誘惑。到秋後,許多農家屋簷下會吊著一簇簇黃黃的棒子錘子,陽光一照,金子一般,那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然而,現在所說的,雖然也是玉米,卻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玉米的常態,而是許多讀者朋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玉米宮殿,就是用玉米――用我小時候天天吃的,它的香味曾經使我流口水的,我看著它從播種、發芽、拔節、竄得沒過我頭頂、結成錘子、最後收獲的玉米裝飾而成的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