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坐在汽車上看美國(9)(2 / 3)

一八三四年左右,林肯在當伊利諾斯州議員時,美國奴隸製的鼓吹者、推行者和擁護者十分猖獗。麵對這種情勢,林肯明確地宣布要“為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製而鬥爭”。他當選為總統的第二年即一八六一年,南方奴隸主霸踞的七個州脫離聯邦組成“南部聯盟”,宣布獨立,並於四月十二日開始向聯邦軍隊發起攻擊,內戰爆發。一八六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林肯宣布了親自起草的《解放黑奴宣言》草案(即後來的《解放宣言》),北部軍隊很快由防禦轉入了進攻。林肯在美國人民中的聲望愈來愈高,一八六四年,再度當選為總統。一八六五年他所領導的北部軍隊終於獲得了南北戰爭的徹底勝利。但不幸的是,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晚,林肯在華盛頓特區福特劇院觀劇時突然遭到槍擊,次日清晨與世長辭。馬克思稱讚林肯是一位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不會為成功所迷惑的人,是一位不屈不撓地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而從不輕舉妄動、穩步向前、從不倒退的人,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為了紀念美國人民的這位偉大英雄,美國國會決定在首都建林肯紀念堂。該堂於一九二一建成,與國會大廈遙相呼應,堂前的巨型噴水池正對華盛頓紀念碑。整座紀念堂莊嚴肅穆,支撐著它的三十六根大理石圓柱,象征著林肯被暗殺時加入合眾國的州數,柱頂的裙楣上鐫刻著這三十六個州的州名。堂中安放著由二十八塊白色大理石砌成、五米八高的林肯坐式雕像。

接下來是華盛頓的觀看點。在這兒,幾乎是成七十度角往上看,更覺其巍巍然,赫赫然!旁邊牌子上有一幅華盛頓騎馬揮劍的畫,突顯其英雄氣概。關於這位偉人,除了前麵《拉皮德城和它的總統銅像》一文中提及之外,這裏我還有幾點新鮮的感覺。其一是喬治·華盛頓的經營才幹。他是弗吉尼亞威克弗爾德莊園一位富有的種植園主,二十歲時繼承了一筆可觀的財產,在隨後的十五年中苦心經營,到一七七四年他作為弗吉尼亞的代表之一去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時,已經成為當時是英屬美國殖民地的最大富翁之一了。其二,他外貌英俊,身高六英尺二英寸,體魄健壯,堅韌不拔,甘於奉獻,富有軍事經驗和指揮才能,擔任統帥理所當然。在整個戰爭期間,他忠誠效勞,分文不取,廉潔奉公,有口皆碑。其三,華盛頓一生沒有親生子女,一七五八年當選為弗吉尼亞議員後,翌年與一位富有的寡婦瑪莎·卡斯蒂斯結婚,共同撫養她所帶來的四個孩子。他是一個平凡的美國人,有著普通美國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合法地經營、生活;然而,他又是一個偉大的美國人,有著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肯於為他的國家和人民忠誠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再往前走就是看傑斐遜的最佳位置。在這裏仰首端詳傑斐遜,更覺其文質彬彬,謙和、儒雅。我們知道傑斐遜與華盛頓都是弗吉尼亞人,而他比華盛頓小十一歲。傑斐遜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一七六二年畢業於威廉和瑪莉職業學院,然後又讀法律,一七六七年取得律師資格。傑斐遜一生酷愛學習,收藏有大量圖書,這些圖書後來都捐給了國會圖書館。為紀念此舉,國會圖書館的三棟大樓中,有一棟就命名為傑斐遜大樓。

傑斐遜在當總統之前,當過三年(一七七九一一七八一)弗吉尼亞州長,起草了《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規》--這是除了《獨立宣言》之外他起草的另一最重要、也是他自己最看重的文件。在他的州長任內,他促使這一法規在州議會獲得通過,實現了政教分離。一七八四年,傑斐遜出任駐法公使,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一七八九年,他成為華盛頓總統的國務卿。傑斐遜還在第二屆總統約翰·亞當斯時當過四年副總統。一八零一年三月四日,傑斐遜就任美國第三屆總統。他前後從事政治活動近六十年之久,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主張人權平等、言論、宗教和人身自由,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傑斐遜任總統期間,美國從法國人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地區,使美國領土擴大近一倍。他還派遣遠征隊西行,使美國的西部邊界伸向太平洋海岸。假如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上,的確應該感激他,理所當然為他樹碑立傳--在首都建傑斐遜紀念堂,在總統山為他雕像。

最後我們到了羅斯福的觀看點,他是美國第二十六屆總統(一九零一至一九零九)。在四尊總統雕像中,羅斯福是唯一戴眼鏡的一位,我們在下麵往上看,其鏡框特別突出。我們知道,羅斯福總統對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生態、保護野生動物等做出過重大貢獻。有幾件值得稱道的事:一九零三年羅斯福遊覽大峽穀時歎曰:“大峽穀使我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這遼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一九零八年他將大峽穀列為國家級天然勝地。一九零二年羅斯福在一次外出狩獵中,拒絕向一隻幼熊開槍射擊,《華盛頓郵報》很快報道了這一故事,紐約一家玩具製造商靈機一動,以羅斯福總統名字的昵稱“泰迪”命名玩具熊,稱為“泰迪熊”。有趣的是,總統山上淘氣的野山羊常常從山頂上下來,把這位十分重視保護野生動物的總統鏡框作為自己的運動場,在上麵跑跑跳跳,肆無忌憚,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