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追根溯源:家族史與個人史寫作(1 / 3)

湯亭亭曾說:“在《女勇士》中,‘我’(敘事人)通過了解具有典型意義的母親開始了對自我的尋找。在《金山勇士》中,‘我’因為擁有理解異性的能力而更加完整。”①(雪莉·喬林·利姆主編的《教授金斯敦的〈女勇士〉的方法》,現代語言協會,1991年版,第23頁。)這一次她以華裔男性為主人公,描寫了一百多年前中國人從大陸來到夏威夷和加利福利亞艱辛創業的血淚史。他們為美國修建了跨越南北的鐵路,將自己的夢想、青春、乃至血肉之軀築進了鐵軌,卻在鐵路修成之後遭受到驅逐和屠殺。在那個充滿種族歧視的社會裏,他們的淘金夢顯得脆弱而危險,他們的曆史功績被抹殺,他們的經曆飽經磨難。從第一章“中國來的父親”到第五章“生在美國的父親”分別講述了敘述者了解的或想象的父親移民美國的辛酸經曆。對於一無所知的女兒來說,隻能憑借一點生活上的線索推測父親的過去,並以虛擬的方式設想了父親當年來美國的三條途徑:躲在箱子裏偷渡過來;從古巴轉道美國;被當局審查多日後批準移民。她又想象父親在美國被同鄉騙走洗衣店和在賭場幫工的生活經曆。中間插敘了祖父和曾祖父先後在夏威夷甘蔗園墾荒和修築鐵路的血汗遭遇。華人為美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卻遭受到白人的歧視、忽略和驅逐。

一、曆史敘事與神話敘事的糾結

關於敘事方法,湯亭亭說她深受中國傳奇小說的影響:“我的故事形式受中國故事形式的影響。中國的思維方式很流暢,不像西方的思維方式,它直接而精確。我喜愛《西遊記》和中國傳奇小說展開故事的藝術方式,一段接一段情節,好像無休無止。我受說書形式的影響,今天你講故事的方式可以不同於你明天講故事的方式。我在作品裏力求捕捉故事的流動性。有時我寫故事要寫兩遍,每次不同,甚至結尾和風格也不同。我喜歡說書人講故事的方式,即令人難忘,又很實際,也很現實,自相矛盾的東西可以合並一處。”②(張子清:《東西方神話的移植和變形——美國當代著名華裔小說家湯亭亭談創作》,湯亭亭著,李劍波、陸承毅譯,《女勇士》,漓江出版社1998年2月版,196頁。)博埃默說:在20世紀“文化和認識論方麵的碰撞,一方麵促成了後殖民文學的漫遊遷移,另一方麵它本身又成了這種文學的既定的主題。它們往往在回溯作者個人的經曆的同時,又穿越了非常廣闊的地域、曆史和文化空間。”③(【英】艾勒克·博埃默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p268。)湯亭亭在寫作《女勇士》和《中國佬》時是有意要建構華裔美國曆史的,但她可使用的素材又是從那些原本受排斥的、不為人知的家庭私語中抽取出來的,那些關於家族的、個人的帶有濃重的口述色彩的故事經過了母親和湯亭亭的雙重過濾、篩選、刪除、想象與加工,處在雙重視界中: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又有西方文化的審視,甚或可能遊離於兩者之間。湯亭亭的雙重文化背景也似乎是兩雙透視的眼睛,這使得她在言說時呈現出文本的“複調”特征:多種文體的雜糅、拚貼,多種敘事視角的轉換,多種文體風格的交織以及改寫中國故事和西方故事與原文形成互文等。史書美認為此書具有後現代特色,因為它寫作的支離破碎、罅隙橫生,眾聲喧嘩並逾越文類規範。

從形式上看,這兩部作品也具有很多相似性。兩者都將家族故事、東西方神話傳說、中美曆史以及自身的經曆糅合在一起。這種被歸類於非小說的寫作方法使她的作品具有了一種超越性,超越曆史、神話、家族曆史、自傳,帶有蒙太奇技法,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寫作風格和敘述角度多樣化,她們“提倡縱橫交錯、斷裂、合唱式的形式。故事的敘述往往自覺地采用多種聲音,或中途打斷,加上一段插敘,就像口述故事一樣。”④(【英】艾勒克·博埃默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p260。)這可以解讀為“邊界”“僭越”的文化策略,以此來表達華裔女性在種族和性別上的自我要求。兩部作品都是采用這樣兩種敘事纏繞的方式完成的——曆史敘事和神話敘事。

我們來看看《中國佬》作品結構,全書的小標題和文字頁碼數目依次為:關於發現(2頁)——關於父親(1頁)——中國來的父親(69頁)——鬼伴(9頁)——檀香山的曾祖父(38頁)——論死亡(3頁)——再論死亡(半頁)——內華達山脈中的祖父(30頁)——法律(8頁)——阿拉斯加的中國佬(3頁)——其他幾個美國人的故事(63頁)——沼澤地裏的野人(3頁)——魯濱孫曆險記(11頁)——生在美國的父親(23頁)——《離騷》:挽歌(5頁)——在越南的弟弟(51頁)——百歲老人(2頁)——關於聽(2頁)。

從這個梳理裏,我們可以看到全書由十八個長短不一的章節構成,在曆史敘述中穿插了多個神話故事。其中加標記的6個長章節分別講述曾祖父-祖父-父親-弟弟等家族中四代男人的故事。其餘十二個章節則十分博雜,有民間故事、民間傳說、中外神話、西方經典小說等,奇特荒謬的鬼故事與嚴謹規範的法律條文並置,優美的詩的語言與粗俗的民間故事放在一起;玄奧的哲學寓言與通俗易懂的民間傳說同台上演,隱秘的個人經驗與家族曆史與海外移民史互動……形成一種奇特的閱讀張力,造成一種準聲喧嘩的戲劇效果。

一方麵她強調中國佬在美國社會建設中的巨大作用,他們用艱苦卓絕的勞動和智慧,甚至血肉之軀換來了莫科利島“中國佬的帽子”這一名稱;他們用三年的時間在內華達山脈的花崗岩中徒手挖成了一條鐵路隧道;他們在美國建造了縱橫交錯的鐵軌,成就了美國東西南北貫通的交通樞紐;1867年他們舉行鐵路員工大罷工,成功漲薪每月四美元,……在這些故事敘述的間隙,湯亭亭插入了十個神話傳說,分別是十個短小精悍的章節,它們的主題涉及性壓抑、身份缺失、夢幻破滅、閹割、性別逆轉等。這些章節和敘述打破了勇士們英雄主義的曆史建構,將其引以為豪的業績撕開麵紗,露出真相,而這些真相不僅被美國主流曆史敘述者所刻意掩蓋,也被中國佬們有意緘默。他們閉口不談當年的血淚苦難,有意將其變成空白的曆史。“律法”一章就是一個極為刻意的提醒,與嚴苛的律法相佐證的是湯亭亭所講述的家族男人的故事。

以父親為例,他從小被父母嬌養,是家裏唯一的讀書人,被寄予厚望,但他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成了一名鄉村教書先生,但他無法管教那群頑劣的學生,並在與學生的鬥誌鬥勇中變得暴躁、粗俗,他選擇與村人一起去金山淘金。關於父親到達美國的方式,湯亭亭想象了好幾種方式,借助曆史資料,買一份證書當證書兒子;在一條走私船的板條箱裏當貨物偷渡來美國,一路上他囚犯一樣蜷縮在板條箱裏,不能伸展身體,忍饑挨餓、擔驚受怕來到美國;而另一種表述,則是以合法的身份來美,但在天使島經曆了漫長的等待。“那些會寫詩的人寫詩抗議這種囚禁生活,這間木屋,這些不公正的法律以及懦弱無助的清朝皇帝。他們寫下困惑、孤獨和恐懼。”,那是精神鬱悶的人群和自殺的人們。有人在此地等了三四年之久,缺少女人,性別嚴重失調。“但洋鬼子們對待其他人種並不像對待中國人這樣苛刻。幾個日本人在一兩天內就獲準入境了,那是因為他們的君主強大。”P51父親被囚犯一樣與眾多等待入境的華人被關押在天使島的木屋中,經受一遍又一遍瑣細的故意刁難和問訊,最後被同意入境。好不容易到達美國,因為不通英文,他被視為文盲,滿腹詩書無用武之地。靠給店鋪擦玻璃攢夠了錢,與人合夥開了一家洗衣店賺錢,過孤獨的單身生活,他拿一筆錢給妻子讓她去讀書以便獲得學位後接她到美國來。15年分別之後,妻子終於來到了美國,而此時,其他幾個合夥人騙走了他在洗衣店裏的股份,使他淪為雇工。被房東欺負,被吉普賽女郎訛詐,父親漸漸失去了寧靜的內心和優雅的氣質,他以詛咒來麵對這個他無法駕馭的世界,最終變成一個脾氣暴躁的失敗者。引用了戴望舒,王獨清、艾青、袁枚等人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