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人皆有之的嫉妒心,(1 / 2)

一個葡萄園主雇工人整理葡萄園,說好每人一天的工資是一塊銀幣。這一天,他先後雇了五批工人,有清晨就雇來的,也有傍晚才雇來的。結算工資的時候,他給每個人都是一塊銀幣。清晨來的工人因此而提出了抗議。雇主回答說:“我並沒有占你便宜。你不是同意每天一塊銀幣的工資的嗎?我也給最後來的這麼多,難道我無權使用自己的錢嗎?我待人慷慨,你就嫉妒嗎?”

什麼是嫉妒?心理學家的解釋是:嫉妒是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麵(才華、成就、品質乃至相貌)高於自己而產生的一種羨慕,也是不甘心自己缺乏條件趕上而遷怒於他人的態度以及所導致的相應行為。

很少有人一生當中沒有嫉妒過他人,因此可以把嫉妒看作是人的一種本能的反應,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電視電影劇情中,故事的發展似乎都與嫉妒心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奧賽羅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連神話故事中那些頂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嫉妒使他們苦惱、失態、瘋狂、自殘,又使他們變得真切而淒楚,決絕而蒼涼,使讀者、使觀眾頓生惋惜之情、憐憫之意。

對於人類的這種本能的反應,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它?

其一,隻要人類社會存在,嫉妒現象就不可能消失。雖說是太陽家家門前過,但上帝對於生命之林的果實的分配,永遠是不公平的。我得到的,或許正是你失去的。機遇的差異,使人們在漫漫人生的追尋中,常常無法如願以償。愈是無法如願,愈激起深切的欲望,心理落差便帶來了種種妒恨。幾乎任何事物,隻要是別人有自己沒有但又渴望擁有的,都會成為嫉妒的導火索。如美貌、健康、金錢、權力、愛情……

其二,嫉妒時,人們通常體驗著不良的心理感受。譬如在愛情領域,人們常常喜歡使用“吃醋”一詞,酸酸的醋味很形象地說明了嫉妒時的心理感受。長期的嫉妒顯然會對人的心態造成不良影響。所以,雖然嫉妒是本能,屬正常,但長期陷於其中,絕不是一種良好的狀態。

其三,嫉妒是相對比較的結果。當我們在嫉妒別人的某一品質、特點或生活狀態時,沒準正有人在嫉妒我們身上的這一品質、特點或生活狀態。比如說,我們認為某人比我們有錢、比我們長得漂亮。可是,與此同時,別一些人正在嫉妒我們有錢、漂亮。有一首兒童詩,大體意思是這樣的:

滿街都是新鞋,

我是多麼寒磣。

纏著媽媽一路哭鬧,

直到突然看到,

一位失去了腿的人。

其四,嫉妒可分為正常的嫉妒與病態的嫉妒。正常的嫉妒一般不會發生在兩個毫無關係、或有著天壤之別的人身上。比如,很少有某個當代物理學家會對愛因斯坦產生一種跨時代的嫉妒,或某個小商品批發商對比爾·蓋茨產生這樣類似的情感。更多地會發生在距離較近、差距不大的人中間,比如同事、同學、朋友,兄弟甚至夫妻中間。對所有人的嫉妒,對所有事的嫉妒,在所有的時刻都嫉妒,那就是病態的嫉妒了。

其五,嫉妒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古今中外,許多的哲人,學者都對嫉妒的危害性進行了精辟的描述。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