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巴爾多的實驗中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變量,那就是在真正實施電擊之前,每個被試要聽錄音,錄音是金巴爾多同兩個目標被試五分鍾的談話。這兩個目標被試的人格有很大不同。一個看起來就是舉止文雅、助人為樂的女人,據她說,她的工作是教育智力落後兒童,同時還資助她的未婚夫攻讀醫科學校;另一位是個使人討厭、以自我為中心的,並且是個十分愛挑剔的女人,還有種族主義傾向。按常理說,後者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電擊,而前者有可能得到人們的寬容。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在去個性化的條件下,不管是討人喜歡的,還是受人討厭的目標被試,都被施行了長時間的電擊。這些可愛的、平時態度溫順的女孩子用電流剌擊別人,幾乎一有機會就不放過,有時,時間達到了她們被準許的最大範圍。而在有個性的小組中,兩個目標被試則被這些女大學生們區別對待。
為什麼好人變壞了?為什麼善良的人變惡了?
根據學者們的總結。去個性化產生的原因有這麼兩條。
匿名性。匿名因素是產生去個性化現象的誘因。由於匿名,使人們難以辨認個體的真實姓名和身份。當群體成員認為自己是群體中的匿名者時,他會產生一種誰也不知道他是誰,以及他在幹什麼的想法,就會產生一種類似於安全感的心理體驗,他就會任意行動,為所欲為,不受規範的約束,做出平時不敢做的事情來。
責任分散。這是產生去個性化的另一原因。一個人單獨行動時責任是明確的,這就使個體不得不考慮行為的後果,以及必須承擔的責任,即所謂“一人做事一人當”。而當群體行動時,每個個體的責任似乎被分散了。因為錯誤人人有份,責任大家來承擔,個體甚至可以把責任推給別人,這就是所謂“法不責眾”的心態。
以上現象,似乎印證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對人性的一個基本估價,那就是:每個人都有邪惡的念頭,隻是一部分人把它表現在行為中,另一部分人把它深埋在心底。按照他們的推論,
我們認為,去個性化現象更為本質的原因還是意識的喪失,至少是意識場的高度狹窄,即處於被催眠狀態的結果。這時,因為我不再是我,完全淪為了環境動物。環境給予什麼樣的暗示,就出現什麼樣的行為。當他們從催眠狀態醒複之後,個性重新恢複,他又是一個正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