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人們說“你真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啊”。其實這句話來源於《伊索寓言》中的一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
狐狸本來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的,但是由於不夠高而得不到。於是,那狐狸就說:“反正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夠高,摘得到也還是不能吃,這樣,狐狸也就“心安理得”的走開了,去尋找其他好吃的食物了。
後來,這則寓言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西方還被引入了字典:sour grapes(酸葡萄)作為短語表示得不到的就說不好。而心理學中也借用了這一術語,用來解釋合理化的自我安慰。還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自我安慰的心理效應是 “甜檸檬心理”,就是說拿著一個青青的沒熟的檸檬,明明知道檸檬是熟透了才甜,因為手上隻有青皮的,就說自己這個檸檬味道一定很好,會特別甜,何況有檸檬總比沒有好。
無論是“酸葡萄效應”還是“甜檸檬效應”其實質是一樣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都是因自己遇到了挫折和失敗,其真正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為了消除或減輕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以此進行自我安慰。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是十分多見的。
例如:一個公司職員,雖然很想得到更高的職位,卻總是得不到提升,於是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自我安慰道:職位越高,責任越重,還不如現在逍遙自在呢。
沒有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就說重點中學不好,離家遠,壓力又大。有著一個普通中學帶著不也是很好的嘛。
沒考上大學的人會說,上了大學花費了那麼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到最後還是不一定就能生活得很好的。早早踏入社會不僅可以省錢還可以積累一些經驗。
……
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兩麵性的,而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就是通過強化得不到的事物的不好的一麵,爾後,再強化能得到的事物的好的一麵以達到心理的一種平衡。對於這種心理,究竟是好還是壞,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
首先,它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
因為,它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防禦方式,就象是一副止痛藥,也許能暫時緩解心裏的痛苦,但是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一旦形成了這種思維習慣,會使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無法突破現實。運用酸葡萄心理效應安慰自己的目的應該是給自己一個好的心情去迎接今後的挑戰,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沉溺於此的話,會對一個人的精神生活麵貌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比如,魯迅筆下的阿Q總是尋找借口為自己手的侮辱以及不公對待開脫,這就讓人哀其不幸,怒氣不爭了。
其次,它還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當人們認為自己對所麵臨的壓力已經是無能為力的時候,這種心理就可以幫助人從遇到挫折中解脫出來,靈活地鬆動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目標,暫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防止行為上出現偏差。任何事物都會有正反兩種意義,隻要起到了暫緩心理壓力的作用,使心理得到平衡,就有其實際意義,這也叫做合理化的酸葡萄效應。
不可否認,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但是限於自身和外界的種種因素,我們很可能永遠也無法擁有其中的某些東西,與其都這些東西耿耿於懷,不如盡全力去追尋一些可能的美好的東西。當你得不到一朵美麗的小花的時候,別忘了還有一座森林在等待著你。但是森林不會自動來到你的身邊,如果你不去努力爭取,森林也會成為別人的風景。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可以用“酸葡萄”的心理來解救自己,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
正如一篇文章中所寫到的那樣,“我因為沒有一雙像樣的鞋穿而苦惱不堪,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一個人--她沒有了雙腳。”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用酸葡萄和甜檸檬來增強自己的信心,排除煩惱,以使我們有勇氣笑看人生。因此在你“沒鞋”的時候,不妨想想“沒有腳”的人,你的痛苦和煩惱就顯得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