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7、自卑也是一種力量(1 / 2)

人們在麵對廣浩無邊的沙漠,荒涼冷峻的戈壁或者險峻壯觀的大峽穀時,總會感歎自我的渺小;會在與大自然的交談中,領悟到生命的易逝;會在自然的力量麵前感受到自我的卑微;會在飛逝的時光中覺察出生命的短暫。自然的一切都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了敬畏和自卑……

我們常常會被一些表麵看起來彬彬有禮的人迷惑。他們舉止溫和,卻並不平易近人;他們在各種聚會中寧願站在不顯眼的地方,對牆上的油畫表現出莫大興趣;他們喜歡獨自一人喝茶看書,卻拒絕加入各種社交活動中……其實他們隻是感到自卑而已。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達博士曾做過一項有關“自卑”的調查,結果在800位受訪者中,高達40%的人認為自己“自卑”,82%的人反映自卑感是種不愉快的體驗,85%的人很樂意努力去克服自卑。

由此可見,長此以往“自卑”一詞在人們心中均以一個貶義詞的身份出現。而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它欺騙了我們。”這話說得確實有趣,事實上,人們往往也同樣是由於把事情看錯了,即出現了認知偏差,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人們有時也會犯這樣的錯誤:他人的成功是一種必然,而自己事事不如人,即使獲得成功也是一種偶然,隻是運氣好的緣故罷了。當然,這是一種通過比較產生自卑的表現。

一般來說,人們通過兩種渠道來認識自己:反思自我和鏡像自我。《論語》中有“日三省吾身”之說,即為反思之意。而鏡像自我是指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這也是一種比較的知覺形式,心理學上將這種“比較的知覺”亦稱為“投射”。

宋代有一位禪師叫做無門,他對門徒這樣說法:“晴天白日,切忌尋覓,更問如何,抱賊叫屈。”意思是說,我們的心地本來是如晴天白日一般澄明,可當我們把眼睛盯住別人時,到頭來就一定煩惱苦悶了,這就像是自己明明抱著賊物,卻還要到處喊冤叫屈一樣。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提出“沒有別人”,這與無門禪師的說法也有等同的意思,二者皆說明一個道理,即不要做無謂的比較。眼睛盯著他人的長處,時刻在意的卻是自己的短處,這樣盲目的比較注定是沒有結果的。而這種比較,也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現。這種非對應的投射讓比較者在構建自我形象時,就會無意識地在認知中低估自己的能力。

其實自卑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

海爾的創始人張瑞敏有個“鴕鳥理論”:一個人在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貢獻時,總覺得自己是鴕鳥,別人是雞。若有一天,他有幸看到真的鴕鳥時,他會說,噢,這隻雞比我大一點!

這個理論與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說一個人常常把自己的成功歸為自己的努力,而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咎為運氣不好。然而,這並非是一個人在心理上獲得成功,產生自信的表現,相反卻是對自己自卑心理的一種掩飾。

再如魯迅筆下的阿Q,他將精神勝利法可謂用到了極至。阿Q一度用這種方法使自己受傷的心理得到補償,但我們卻不可以說阿Q是一個極為勇敢自信的人,是一個麵對辱罵、指責還可以做到談笑風生、閑淡自如的人。阿Q雖然可以用此法來平衡趙老爺、丁舉人或者是酒客等人對他的心理傷害,但對於弱者小D或者是小尼姑,阿Q卻將自己所受的侮辱如數轉交給他們,甚至他從中也獲得了成功和喜悅。可見,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不能正確看待、接受自己的反映,是對自己自卑的掩飾,事實上也是自卑的最佳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看到由於自卑而產生的種種壞處時,我們也會努力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嚐試各種方法來提高自信,追求成功。然而有一點卻被我們所忽視:自卑與自信是人性格中的兩麵,恰如一枚銅板的兩麵。

對於我們而言,自尊是一種高級需要,自尊的滿足會導致自信,會讓我們覺得自我有價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受到挫折,我們可能就會感到自我的無能與弱小,產生自卑。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寫到:當個人麵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並且絕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便會出現自卑情結。於此,作家周國平也有這樣的論斷:世上有兩種人最自信,無所不知者和一無所知者。浩淼天宇,我們不可能窮盡所有而達到“無所不知”;生於社會,我們更不可能遮起耳目而“一無所知”。因而,自卑心理的出現是一種必然,而並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