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80年代時看中國女排與日本女排打球,麵對實力強大,又正處顛峰狀態的中國女排,日本隊可以說贏的可能性等於零。可是那些日本姑娘在場,仍然執著,不停地大叫大喊,為自己鼓勁,為自己加油,拚命去救球,奮力去進攻,一次又一次無果而終,但仍不言放棄。作為一個中國觀眾,當然希望中國隊贏得痛快淋漓,但看到日本姑娘的這種表現,心底卻又不得不掠過一絲同情;繼而感到一種莫名的可怕。
二戰以後的日本與德國可謂滿目瘡痍,可是,2、30年以後,他們又躍居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強國。關於這個經濟奇跡,許多學科的學者都對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心理學家也在其列。這兩個民族的人都認為自己聰明,智商高人一籌。可心理學家通過智力測驗後發現,他們的智商概況不比其他民族的高,都差不多。
不過,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這兩個民族的人其成就動機水平的確遠遠超過其他民族的人。是的,德國人的頑強精神有目共睹。足球迷們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不到裁判的哨聲響,你不要說已經戰勝了德國隊。是的,那怕還有最後三分鍾,那怕德國隊還落後三個球,他們依然會奮力戰鬥,並且不亂章法。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使他們麵對困難不是屈服,而是奮力抗爭;麵對成功,不是滿足,而是更上一層樓;“工作狂”,更是日本人的代名詞。
所謂成就動機,係指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它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是激勵個體樂於從事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並力求取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成就動機是人類所獨有的,是後天獲得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動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個體的成就動機水平與其實際成就有著極高的正相關。
最早把成就動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並提出係統的成就動機理論的是麥克裏蘭德和阿特金森。他們在1953年出版的《成就動機》一書,被公認為成就動機理論形成的標誌性著作。阿特金森在上世紀70-80年代提出了成就動機模型,在眾多成就動機的研究中影響最大。阿特金森指出,影響動機強度的因素有三:一是穩定的追求成就的個體動機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穩定的人格特性,表現為追求成就的行為強度,用M來表示;二是人對成功的期待,是人對某一任務是否能夠成功的概率的認知,表現為認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來表示;三是成功的誘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敗時所體驗的情感變化,表現為滿足感,用I來表示。
影響動機強度三個因素的關係可表示為下麵的公式:
動機強度=f(動機×期待×誘因)
T=f(M×P×I)
一般而言,課題越難,解決時的滿足感越大,所以P與I是互補的關係,可以表示為:
I=1-P
也就是說,當課題的難度為中等(0.5)時,人的成就動機強度最大。
根據這一動機模型,可以把人分為成就動機水平不同的人,成就動機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傾向大於回避失敗的傾向,成就動機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傾向小於回避失敗的傾向。
這種不同的成就動機水平在完成任務和選擇目標上有不同的行為表現:成就動機高的人在完成任務上追求成功的傾向強,在選擇目標時選擇難度適中的目標和課題。成就動機低的人在完成任務上防止失敗的傾向強,在選擇目標時,選擇較容易的或較難的目標和課題。為此,阿特金森做了大量的實驗證實了這一個成就動機模型:
在一項實驗中,他把80名大學生分成四組,每組20人,給他們一項同樣的任務。對第一組學生說,隻有成績最好者能得到獎勵(PS=1/20);對第二組學生說,成績前5名將會得到獎勵(PS=1/4);對第三組學生說,成績前10名者可以得到獎勵(PS=1/2);對第四組學生說,成績前15名者都能得到獎勵(PS=3/4)。結果表明:
成功可能性適中的兩個組成績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時成績下降。第一組學生大多都認為,即便自己盡最大努力也極少有可能成為第一名;而第四組學生一般都認為自己肯定在前15名之列,於是,這兩組學生都認為無需努力了。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二分之一左右。因為大多數學生認為,如果盡自己努力,很有希望獲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話,也有可能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