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6、追求成功還是逃避失敗(2 / 2)

麥克裏蘭德在各種實驗條件下對不同年齡、不同特征的被試的成就動機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個實驗結果也證實了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模型:

該實驗是用5歲的兒童來當被試的。讓一個孩子走進一間屋子,手裏拿著許多繩圈,讓他用繩圈去套房間中間的一個木樁。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站立的位置,並且讓他們預測他們能夠套中多少繩圈。結果發現:追求成功的學生選擇了距離木樁適中的位置,然而避免失敗的孩子卻選擇了要麼距離木樁非常近,要麼距離木樁非常遠的地方。麥克裏蘭德這樣解釋道:追求成功的孩子選擇了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但同時也保證了具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因此,他選擇了與木樁距離適中的位置。這個發現在不同年齡,不同的任務中取得了一致的結果,避免失敗的孩子關注的不是成功與失敗的取舍,而是盡力地避免失敗和與此有關的消極情緒。因此,要麼距離木樁很近,輕易成功,要麼距離木樁很遠,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這是任何人都達不到的,因此也不會帶來消極情緒。

由此可見,成就動機模型的心理機製表現為:成就動機高的人往往是通過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自尊心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成就動機低的人往往是通過各種活動防止自尊心受到傷害和產生心理煩惱。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例如:在選擇報考學校上,成就動機比較高的學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敗,所以他們選擇成功地把握程度為50%的學校,竭盡全力去取得好的成績。而成就動機低的學生還怕失敗和產生失望,他們或是選擇輕易就會考取得學校,或是選擇根本考不上的學校。選擇考不上的學校的原因在於自我防衛,因為這樣的學校即使考不上也不會產生心理上的痛苦。

再比如,有些學生對某些科目感到困難往往是缺乏成功的經驗,因而是喪失了興趣和信心,最終體現在成就動機嚴重不足上麵。許多家長不知從這方麵下工夫,做了大量的工作卻效果不佳。

高成就動機者與低成就動機者的另一顯著區別在於,高成就動機者傾向於揚長避短,而地成就動機著傾向於取長補短。一項關於“任務的繼續和選擇”的實驗研究中證實了這一點。

實驗者讓被試完成一項任務,然後對他們的能力水平給出評價。實驗中,允許一些人製造借口以挽回顏麵,而另一些人雖被允許找借口,但卻又親耳聽見一個個借口遭到拒絕和蔑視,接著又是對他們幹得有多糟的重申,從而使他們受到極大的侮辱。被試在預備實驗中單獨做問卷。正式實驗將每個被試單獨安排在不同的房間裏,並告訴被試剩下的任務隻有填寫最後一張問卷。而給被試的時間遠遠超過填問卷所需時間。因此被試有機會繼續完成剛才的任務。與此同時,一組觀察人員通過隱蔽的觀察窗口悄悄地觀察各位被試,如果有人在做剛才的問卷,就記錄下他們花在“焦點任務”(focal task)上的時間。結果顯示:高成就動機者傾向於繼續堅持做他們已取得成功的工作,避開已帶來失敗的工作,盡管這個失敗極其丟臉並難以挽回。低成就動機者則相反,傾向於避開他們幹得很出色的工作,但卻繼續堅持完成給他們帶來恥辱和失敗的工作。

實驗說明,高成就動機者著眼於自身優勢,並努力發揮使之更好。低自我價值感者一旦在工作中達到勝任程度,就對之較為忽略了,而更關注彌補不足,以保護自己免受失敗的恥辱。其實,對於一個個體而言,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這才是最重要的。社會所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長的人,而不是每個方麵都會一點,但是又都不精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