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魂·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章夫、鄭光路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二)論文
王克群:《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達州新論》2011年第4期。
餘文莉:《關於綿竹年畫發展的思考》,《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鄧斌:《綿竹年畫震後重建的對策研究》,《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王曉璐:《高雅素潔銀花絲》,《世界知識畫報(藝術視界)》2011年第10期。
王果:《震後災區文化遺產保護的出路——以5·12地震災區為例》,《安徽農業科學》2011年第35期。
劉桂村:《遊客視角下的川劇價值研究》,《綠色科技》2011年第12期。
劉竹梅:《獨具特色的綿竹木板年畫》,《文化月刊》2011年第12期。
蔡昌林:《傳承蜀繡藝術促進靈活就業——郫縣打造“郫縣繡娘”勞務品牌之路》,《中國就業》2011年第12期。
劉興均:《成都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分析與對策》,《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謝重陽:《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視角》,《技術與市場》,2011年第12期。
耿靜:《淺談災後重建中的羌文化保護》,《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第4期。
任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的政府參與——以“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的羌年實踐為例》,《民族學刊》2011年第6期。
吳茜:《蜀繡的傳承創新與高職教育的融合——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蜀繡傳承創新的探索與實踐》,《當代職業教育》2011年第12期。
萬平:《川劇老藝術家口述史(成都卷)之曉艇篇》,《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劉桂村:《遊客“對川劇價值的認知”情況調查與結果分析》,《旅遊縱覽(行業版)》2011年第10期。
張弘:《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工作與四川旅遊產業開發》,《蘭台世界》2011年第30期。
劉芙蓉:《民間非遺文化市場化道路的探索——夾江年畫拓展開發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2期。
陳實:《體驗經濟時代的川劇發展策略》,《四川戲劇》2011年第6期。
杜建華;《川劇的文化價值與生態環境》。《四川戲劇》2011年第6期。
龍有成:《論羌族民歌的音樂特點及保護策略》,《音樂探索》2011年第4期。
張雪嬌:《白馬藏族舞的保護、開發與利用》,《音樂探索》2011年第4期。
朱銀:《淺析四川皮影戲影人造型藝術》《皮革科學與工程》2011年第6期。
楊利君:《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繡的傳承與保護》《青春歲月》2011年第24期。
陳學春:《成都文化旅遊市場的開發現狀與創新研究》,《旅遊縱覽(行業版)》2011年第9期。
馮敏:《論民族服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楊嘉銘:《當代條件下德格印經院保護要略》,《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第6期。
付雪蓮:《民俗文化與城市文化生態的構建》,《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第6期。
李祥林:《作為民間文化遺產的羌族神話傳說及故事》,《文史雜誌》2011年第6期。
嚴潤成:《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災後重建的可行性》,《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0期。
陳安強:《汶川地震後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釋比”和“釋比文化”為例》,《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5期。
趙崇華:《民族文化重塑的曆史機遇——對汶川地震後成都地區曆史文化遺產的恢複和重建的思考》《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5期。
張此吾:《淳樸秀美的四川麻柳民間刺繡》,《中國文化遺產》2011年第5期。
楊宇平:《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思考》,《四川圖書館學報》2011年第5期。
許虹:《羌族文化災後重建評介:立體範式》,《安徽農業科學》2011年第29期。
劉奠美:《梓潼洞經音樂初探》,《青年文學家》2011年第19期。
蔣英:《論三國文化遺產保護》,《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4期。
王博:《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山歌初探》,《黃河之聲》2011年第15期。
董素雲:《三峽地區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與特征分析》,《四川戲劇》2011年第5期。
賀小葉:《失落的民間工藝——關於四川挑花工藝文化再生的可行性分析》,《群文天地》2011年第18期。
楊利君:《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繡的傳承與保護》,《青春歲月》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