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我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有一次,宋哲宗在聽完程頤的講課後,打算休息一會兒。我們都知道,當時宋哲宗不過就十多歲,就是一孩子。那孩子自然免不了貪玩,這也是孩子的個性。這不,師生二人在一亭子裏喝茶,以作休息。宋哲宗就隨手折下了一根柳枝來玩。你猜這個程頤怎麼說,當然,表情肯定是一臉嚴肅,以老夫子的口吻加以訓導,如今正是春暖花開,萬物生長的季節,皇上切不可無端摧折生命,破壞天地之間的和氣。宋哲宗是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熬到可以休息一會兒,卻被程頤不知趣的教訓了一番,氣得不行。但又不能直接說程頤的不是,為了發泄不滿,宋哲宗眉頭一皺,將手上的柳枝狠狠的摔在了地上。宰相司馬光聽說這件事後,無不感慨的說,瞧瞧,這就是為什麼皇上不願意接近像他那樣的讀書人的原因。
程頤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極度鬱悶,不爽的人。那麼,蘇軾對他的看法又是如何呢?也是很不爽,根據蘇軾的一篇名為《再乞郡劄子》文章的記載,蘇軾是直言不諱的表達對程頤的不滿,“素疾程頤之奸,形於顏色”。什麼意思呢?蘇軾說他一向看不慣程頤的那種故作矯情,虛偽至極,故作姿態的模樣。對於這樣的人,可不需要花費什麼思想去揣測,因為他都直接表現在語言和臉色上呢。想想,程頤要是聽到這樣的話,那還不把蘇軾當做仇人一樣。這不,因為司馬光的嗝屁,在追悼會上發生的一件事,使得兩人之間的矛盾激化了們更是的蘇門與程門結下了不解之仇。
原來,司馬光死後,他的喪事是由程頤來負責主持的。元祐元年的九月六日,即公元1086年,朝廷之前(即司馬光死的那一天,元祐元年九月一日)在京城的南郊舉行了祭祀天地,安放宋神宗靈位的活動。祭祀活動結束後,朝廷很多大臣都去司馬光的相府吊唁,以表哀思。這個時候,不合時宜的程頤毛病又犯了,他竟然不允許在這個時候吊唁司馬光。我靠!這還不激起曾受益於司馬光的那些人的憤怒?大家可能也想不到,程頤反對大家在此時進行吊唁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孔子說過的一句話,“子於是日哭,則不歌”。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句話的願意是說,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了。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參加了一些哀傷的活動,就不要再去參加一些令人高興的活動了。這樣就是對禮儀的大不敬,是一種褻瀆。孔子這樣說不過是為了對不幸者的真誠同情,沒別的意思。但程頤卻以此發揮,說你們這幫人一參加完朝廷的祭祀慶典活動,就跑來參加喪禮,一會兒嘻嘻哈哈的,一會兒哭哭啼啼的,實在是太不嚴肅了,這成何體統?你們還是明日再來。
這都什麼理由?人有禍兮旦福,誰能預料下一刻有什麼事發生。再說,人死也不是定好時間的,有很多突發性的事件。如果一天中有人結婚,有人死,按照程頤的說法,當天就不能去吊唁死者了?這是什麼歪理嘛!因此,當場就有人反對程頤,說孔子是說過這句話,可孔子並沒有說歌則不哭啊!這話反駁得相當給力,弄得程頤當場就尷尬不已,甚至臉都漲紅了。也不管自己是什麼身份,自己處在什麼情況下,大聲的爭辯著。(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有相關記載,“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豈可賀赦才了,卻往吊喪?坐客有難之曰:‘孔子言哭則不歌,即不言歌則不哭。今已賀赦了卻往吊喪,於禮無害’)估計司馬光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葬禮會吵得不可開交,叫他如何安息?這時的蘇軾一看到這樣滑稽混亂的場麵,覺得非常可笑,就開口說了一句,“此乃鏖糟陂裏叔孫通所製禮也”。(《續資治通鑒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