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曠朗清風惹人喜蘇軾的人生超越(3)(2 / 2)

對此,我們可以在蘇軾的一篇名為《辯館職策問劄子》的文章裏找到答案,即“校量利害,參用所長”。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權衡比較新法的利害得失,選擇那些有利於民眾與朝廷的政策。言下之意,蘇軾並沒有完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他認為有些內容還是挺不錯的。比如,免役法。原先蘇軾是堅決反對免役法的。但自從他到地方任職後,實踐的經驗與事實告訴他,免役法確實要比差役法要好得多。因此,蘇軾堅決維護王安石變法中的免役法。在這一點上,他與司馬光發生了嚴重的分歧與爭執,曾大罵司馬光是“司馬牛”。關於這方麵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參閱蘇轍的《龍川別誌以及宋朝蔡絛《鐵圍山叢談》。這就是蘇軾對待革新變法的態度。

現在,我們來看蘇軾對待當年參與變法人物的態度問題。可以肯定的說,蘇軾對待當年變法的人物是恨之入骨。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畢竟他們把蘇軾整得太慘了。不過,他吧王安石歸結於罪魁禍首,這一點確實讓很多人嗤之以鼻。我們來看蘇軾的《論周穜擅議配享自劾劄子》中的一段話,“呂惠卿、李定……之流,其為奸惡,未易悉數,而王安石為之首。”蘇軾認為當年參與變法的那些人真的是罪惡滔天,邪惡不已,而王安石則為禍首。蘇軾這樣說,真有一竿子打死全部人的味道。這似乎又跟之前對王安石的理解發生的矛盾。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1.出於政治需要。蘇軾如今能做到朝廷三品大員,這都是元祐更化政治背景下導致的。作為元祐裏的重量級人物,同時也是元祐更化的直接受益者,蘇軾必須旗幟鮮明的表現出自己的政治立場。換句話說,蘇軾的內心可能也是矛盾的,一方麵出於私心,為了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麵,或許蘇軾內心深處也是不願意把王安石稱之為罪魁禍首的。簡言之,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他不得不這樣做。

2.出於本能的害怕。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有誰能保證當年參與新法的那些人不會卷土重來?因此,蘇軾對當年參與變法的人物是嚴厲打擊。比如,那個差點將蘇軾置於死地的李定,就被貶到了滁州,後來死於當地。想起來,也真的是太狠了。

3.個人身份所致。我們知道,蘇軾bandana在文學上造詣很高,在思想方麵也稱得上是一個“家”。這樣的一個人物,他必定有自己的行為風格。就好比普魯士的那個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施展他的鐵血手腕一樣,道理是相通的。

前麵我們說到蘇軾曾跟司馬光有政治上的分歧與爭執,這麼說來,蘇軾肯定還會遭遇到麻煩。世事確實如是,在司馬光死後,就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洛蜀黨爭”。那麼,蘇軾的命運又將走向何處呢?

4

我們先說司馬光。這個老頑固,可能自己也沒想到死後竟然引起了這麼大的風波。其實,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其內部也不團結。主要原因是由多種政治力量暫時組合而成所致。一句話,人員混閑雜,阿貓阿狗的人物也混雜於其中。這幫人在打擊改革派的同時,自身內部也爭亂不休。

我們再說蘇軾。元祐元年的九月,即公元1086年,為相八個月的司馬光便死了。之前我們也說道,蘇軾對待王安石變法還是比較理智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他與自身所處的派係矛盾激化。司馬光活著的時候,就曾被蘇軾大罵,說他是“司馬牛”。嗝屁後,矛盾就更為激烈了,尤其和道學家程頤是水火不容。並且,倆人的門生故吏也緊隨其後,鬥得不可開交。於是,就形成了洛黨和蜀黨兩大派係。

現在,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弄清楚,是什麼事情引發了洛蜀黨爭呢?或者說,導火索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說說這個程頤。程頤是何許人也?這裏做一下簡單交代。程頤是宋朝很有名的理學家,也是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其門生遍布朝野,牛叉得很。但是,程頤這個人有一個毛病,就是張口閉口談的都是孔孟之道,仁義禮智之類的東西,一天不說,心裏就不舒服。此外,他還對笑是相當的遲鈍,甚至說事麻木。一句話,就是以囉嗦、刻板、嚴肅、頑固的老夫子,真把自己當做是道德聖人了。連皇帝都對他是厭惡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