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歐陽修死後,蘇軾在文壇上的地位迅速得到提升,儼然成為當時的文壇領袖。所謂樹大招風,整你沒商量。那個時候,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可是相當的牛皮,在北宋文壇上聲望頗高。這麼一來,再加上他當年也是反對變法隊伍中的一員,自然會成為打擊的主要對象之一。我們不妨這樣去理解,就更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這就是,如果將蘇軾給弄垮,那就等於弄垮了他身後的一大幫文人,那反對變法的力量就小了很多。
2.蘇軾的性格特點所致。雖然,蘇軾為了自身安全而離開朝廷,到了地方。但是,他依然管不住自己嘴巴。在地方任職期間,依然不停的給宋神宗寫奏章,闡述變法的弊端。此外,他還寫了不少詩文嘲弄、諷刺那些變法的人。如此一來,樹敵更多。對改革派中的人來說,蘇軾就是一“烏鴉嘴”,陰魂不散,到哪裏都有他得聲音。蘇軾的這種敢說敢為的性格,無疑使他隨時隨地都有被打擊的可能。
3.蘇軾的才華所致。對於蘇軾反對變法這件事,包括現在,很多人都是持批判的態度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蘇軾的才華還是相當了得的。特別是蘇軾的文章,宋神宗是相當的喜歡,根據王鞏的《隨手雜錄》中的記載,說宋神宗吃飯的時候,隻要放下手中的筷子,他不敢別的的事,也不喝湯,也不剔牙,就看蘇軾的文章。再加上,蘇軾在地方任職期間,幹得還不錯。兩方麵的原因加在一起,自然會讓不少人感到害怕,尤其是李定、王珪等人。他們害怕有一天,宋神宗會重新啟用蘇軾,以蘇軾的才能遲早會爬到自己的頭上。倒不如,趁現在蘇軾還在地方上,先下手為強,防患於未然。
有了這樣的三點原因,蘇軾必然在劫難逃。那麼,蘇軾到底因為什麼事被他們抓住了把柄呢?當時,李定等人經過商量,覺得如果再不對蘇軾下手,等他東山再起的時候就更難辦了。但是,蘇軾在地方幹得好好的,也沒犯什麼錯誤。怎麼辦呢?我們知道,歐陽修當年曾被人說成與外甥女亂倫,其“證據”就是在他寫的一首詞裏找到的。為此,李定等人也采用此招。於是,他們開始廣泛搜集蘇軾寫的文章,經過仔細的甄選,發現一篇名為《湖州謝上表》的文章有問題。
按照慣例,宋朝的官員接受朝廷的任命需要上表言謝,這本來也沒有什麼。因為,像這樣的文章都是有固定格式的。蘇軾寫的商標的這篇文章也跟其他官員遇到類情況上表時寫的差不多,內容大多都是一些官麵上的客套話。然而,就是這樣一種跟“應用文”差不多的文章——《湖州謝上表》被“有心人”瞧出了毛病。
比如,“風俗阜安,在東南號為無事;山水清遠,本朝廷所以優賢。”其原意是說,湖州是一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好地方,也是朝廷能夠發現人才,善待人才的好地方。我們來看曲解的意思是什麼?曲解的意思就是說,蘇軾表麵在誇讚湖州和朝廷,實際上是在埋怨朝廷委屈人在,不懂得唯才是用。
又如,“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注意這段話裏有一個很刺眼的詞彙,即“新進”。這一詞彙無疑是那些因附會新法而越次升遷的新黨人物的代稱。這還得了,我們分析整句話——“難以追陪新進”,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蘇軾跟改革派的人物是勢不兩立。蘇軾為了掩飾自己的這種態度,在前麵加了一句“知其愚不適時”,什麼意思呢?皇上認為我是既愚昧,有不合時宜。因此,我蘇軾才成為了“難以追陪新進”之人。換句話說,蘇軾把問題的焦點轉移到宋神宗身上去了。然而,這豈能逃過李定等人的“法眼”,你蘇軾就是在對改革派中的人進行人身攻擊,是大逆不道之人。此外,蘇軾說“老不生事”,更是不得了,意思是說朝廷正在不斷地生事。加上“或能收養小民”這一句則透露出這樣一個邏輯觀點,即隻有“老不生事”才能“牧養小民”,而“生事者”必然擾民不止。換句話說,王安石變法就是在擾民,就是在不斷的生事。再往深層次想,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是支持的,那他就是“生事者”的頭子。
宋神宗元豐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079年,經過“有心人”的精心準備,以監察禦史裏行何正臣上奏宋神宗,說蘇軾這個人太狂妄自大了,看誰不滿意就要寫詩嘲諷人家,尤其是針對改革派中的人,把天災人禍、山林盜賊的出現歸結於新法,最可恨的是,他還對此幸災樂禍,真是醉倒了極點。如果朝廷不對蘇軾進行懲罰,實乃禍害天下。到了七月二日的時候,權監察禦史裏行舒亶緊隨其後,上奏宋神宗說蘇軾在《蘇子瞻學士錢塘集》中肆無忌憚的諷刺新法,不把朝廷放在眼裏,甚至還侮辱當今聖上。如不嚴加懲辦,難以平民憤。
可能宋神宗是真的很愛惜蘇軾,因此,盡管這兩道奏章就放在他麵前,對於是否嚴懲蘇軾,他沒有明確表態。這可急了想置蘇軾於死地的那幫人。於是,禦史中丞李定決定親自出馬,再加一把火燒一燒,促使宋神宗盡快表態。李定這把火確實燒得夠旺,他明確指出蘇軾的四大罪狀:其一,蘇軾是一大騙子,乃不學無術,濫竽充數之徒。其二,蘇軾猖狂無忌,不但不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悔過自新,反而變本加厲的大肆封浜朝廷,攻擊新法。其三,蘇軾蠱惑人心,惟恐天下不亂。其四,蘇軾明知故犯,不顧聖上對他得恩德,反而心懷恨意,說朝廷不重用他。這四條罪狀,再加上前麵兩道奏章,使得宋神宗頗為震驚,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就這樣,宋神宗下了一道聖旨,將蘇軾的這個案子交由禦史台嚴肅處理。這就是當時轟動朝野的烏台詩案。在這裏做一點補充說明,為什麼蘇軾的這個案子叫做烏台詩案,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禦史台又叫做烏台,故稱之為烏台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