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蘇軾認識到自己在鳳翔府做官的時候,少不更事,經常跟自己的上司陳公弼發生爭執,有的時候甚至直接將憤怒與不滿表現在臉上。現在想起來,真的十分後悔。蘇軾為陳公弼寫傳記的時候為48歲,而寫《淩虛台記》的時候為28歲。時隔20年的時間,其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足以說明蘇軾認識到陳公弼對他要求嚴格是為了自己好。蘇軾能有這樣的認識,無疑與他對世事的認識加深有直接的關係。以此,可以說,蘇軾這個人懂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懂得通過不足來超越自己。關於這一點,我們從後來他跟王安石由對立到相惜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蘇軾在鳳翔府幹了三年,於宋英宗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回到了京城。之後在直史館任職,負責編修國史。在這一年的五月,蘇軾的妻子王弗去世,第二年,父親蘇洵也去世了。遭受失親之痛的蘇軾還沒來得及恢複過來,一場劇烈的政治風暴震動了無數人的神經,也正是因為這場政治風暴,使得蘇軾的命運與之緊緊相連。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宋英宗治平四年的一月,即公元1067年,北宋史上最有名的皇帝趙頊即位,史稱宋神宗。宋神宗為北宋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立誌革新,重用王安石,實行變法立製,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關於王安石變法在這一章我隻做簡要說明。
宋神宗熙寧二年的二月,即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政知事,建立起專門負責變法的機構“製置三司條例司”。由此,變法運動便拉開了序幕。對於曆代變法,總會引起新舊派別的相爭。無疑,王安石就是改革派的代表,而司馬光就是反對派的代表。那麼,蘇軾是持什麼觀點呢?
說實話,從情感角度出發,我還真希望蘇軾是讚同並支持王安石變法的。然而,曆史的真相是,蘇軾站在了司馬光的隊伍裏。蘇軾為什麼要跟王安石唱對台戲呢?個人以為有以下四點:
1.在蘇軾看來,王安石變法過於激進,有急功冒進之嫌,應當循序漸進,否則定會欲速則不達。為此,他曾諫言宋神宗“求治太速,進人太稅,進言太廣”。
2.在蘇軾看來,王安石變法是要徹底顛覆現有的體製,這會動搖朝廷的根本製度。這當然與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分不開。
3.蘇軾認為,改革的關鍵在於用人,而王安石變法在用人上出了不少問題。
4.蘇軾受到朝中一些重要人物思想的影響。比如,司馬光、張方平等。
為此,蘇軾先後給宋神宗上書,反對變法。這些奏章多以告誡為主,闡述變法的弊端。如《諫買浙燈狀》、《議學校貢舉狀》、《上書皇帝》、《擬進士對禦試策》等。正是因為蘇軾跟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對著幹,讓王安石很是惱火。因為,蘇軾的文章的厲害是有目共睹的。再加上,宋神宗也挺欣賞蘇軾的才華,曾多次想重用他,這更讓王安石感到不安。因此,王安石堅決反對給予蘇軾重要職務。其實,宋神宗從內心上將使希望蘇軾能夠輔助王安石,參與到變法中。然而,可惜的是,當時的蘇軾沒能認識到變法的重要性。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有不少觀點認為蘇軾這個人在王安石變法上是一個罪人,遭人恨。
一些混入變法隊伍中的不法之徒,看到蘇軾這樣阻礙變法,就想著要除掉蘇軾,給他羅列罪名。蘇軾可能也覺察到了,如不盡早仇恨,恐怕性命都難保。於是,他主動向宋神宗申請離開京城,到地方上做官。就這樣,蘇軾便到了杭州任通判。之後,陸續擔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現在,有一個問題就出來了,蘇軾在地方任職的這期間,他都做了哪些事呢?他是否就像那些“紙上談兵“的文人一樣,沒有什麼作為?
實事求是的說,蘇軾在地方上幹的還挺出色。比如,在徐州擔任知州的時候,由於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位於黃河的下遊。因此,一旦發生水災,那後果將不堪設想。這不,蘇軾剛到徐州就遇到連續下暴雨。據說,當時洪水都快淹過城牆了。在這緊急關頭,蘇軾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沉著、果斷的應對。具體來說,蘇軾采取了以下措施:
1.穩定民心。這是很重要的一步,民心不穩,事態就會朝惡劣的方向急劇發展。為此,蘇軾向徐州城的老百姓表示,隻要有他在,絕不會讓洪水淹沒徐州城。對於那些想棄城逃命的富戶,蘇軾則將其勸回。